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相关信息 > 閩南文化是兩岸情緣的載體 * 王 佳

閩南文化是兩岸情緣的載體 * 王 佳

更新时间:2010-10-03 来源: 发布:王 佳 浏览:

台灣之人也,而又閩、粵之族也,這是著名歷史學者連橫在《台灣通史》的風俗志中的觀點。海峽兩岸和諧文化交流協進會會長、台灣文化藝術界聯合會理事主席陸炳文介紹,目前2300萬台灣同胞當中,閩南人佔了七成。

隨著一代又一代的閩南人移居台灣,成為台灣地區的主體居民,他們把閩南文化帶到台灣,使其在台灣傳承與融合,從而深刻地影響著台灣文化的形成與發展。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。在閩南人移居台灣的過程中,他們首先把自己的語——閩南話帶到了台灣,並世代相傳。由於閩南籍的人口在台灣人口中佔大多數,閩南話也就成了台灣同胞語言交流中流行最廣,影響最大的漢語方言。

閩南地區民間信仰繁多,主要有媽祖信仰、廣澤尊王信仰、清水祖師信仰、保生大帝信仰、關帝信仰、城隍信仰、陳元光信仰、青山王信仰等。這些民間信仰,隨著閩南人移居台灣,而帶到了台灣予以傳播,也就形成了台灣同胞的民間信仰。其中,媽祖信仰在台灣傳播最廣,影響最大。台灣同胞信仰、奉祀媽祖也最為虔誠。數百年來,作為閩南文化組成部分的媽祖信仰,成為促進民族團結、加強兩岸民間交流的原動力。

閩南傳統民俗習慣很多,如有春節拜年、元宵迎燈、清明掃墓、端午競舟、中秋博餅、重陽登高、冬至搓圓等民俗風情。其中,最主要的是,閩南人為取得各自的生存空間,歷經千百年來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宗族聚居,祭祀祖先和神靈的傳統民俗習慣。因此,閩南人移居台灣的同時,不僅帶去了宗族聚居的民俗,而且供奉祖先的牌位和神衹。這些民俗習慣的傳承,都反映了移居台灣閩南人思鄉戀祖的情懷。

閩南藝術對台灣的影響很深遠。閩臺都有愛看戲、愛聽曲的民風,幾乎所有閩南的戲劇、音樂都傳播到台灣。南音,又稱南曲、南樂、南管,早在清朝雍正、乾隆年間,南音就已從泉州傳到台灣,得到傳承與發展。近年來,在泉州舉辦的南音節活動,來自台灣的南音社團不僅數量多,而且保留成果也多。梨園戲是閩南最古老的劇種,早在康熙時期就已傳播到台灣,梨園戲傳入台後,成為台灣最早流行的劇種之一。歌仔戲發源於漳州的錦歌,隨著漳州人大量移居到台灣,發展為台灣的歌仔戲。後來,歌仔戲又傳回漳州,成為至今十分流行的薌劇。數百年來,海峽兩岸藝術文化交流頻繁,深深地將兩岸同胞情感聯繫在一起。

閩南的傳統建築風格別具一格,隨著閩南人移居台灣,這種具有特色的傳統建築文化也在台灣傳播。台灣的典型民居與閩南傳統的民居一樣,是以前埕後厝、坐北朝南、五開間加雙護厝,且紅磚白石雙翹脊加燕尾為主要特徵。台灣的寺廟、書院建築在建築結構、建築材料、建築風格,更是與閩南地區一脈相承。 (轉載自泉州晚報 2010-06-0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