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相关信息 > 文艺以人传 重阳屡欢聚 * 陈依喜

文艺以人传 重阳屡欢聚 * 陈依喜

更新时间:2010-12-13 来源: 发布:人间福报 浏览:

明天,是九九重阳。

1988年起,文建会在「薪传文艺智慧,重建文艺伦理」的理念下,委托《文讯》杂志社主办,于每年重阳节这天,邀请年满65岁以上的文学、音乐、戏剧、艺术等艺文界前辈,共聚一堂。2001年起则由《文讯》杂志社对外募款筹办;2003年,财团法人台湾文学发展基金会成立,改由基金会主办,《文讯》杂志承办。

艺文界「重阳敬老联谊活动」已进行20有年,是艺文界的年度盛会,严肃的说它象征着文化传承的理想;亲切的说,是晚辈的孺慕之情,为长者铺设筵席、佩戴馨兰,虽无曲水流觞之情境,却有文人相知、相惜、相和之美意。尤其在重阳节举行,更具一番温馨的美意。

人之相识、相知、相惜,在文人雅士之间更显得珍贵,因为那完全是一种心灵的交会,如魏晋名士、竹林七贤;中国自古诗文多有文人交会的记载,甚至有些地点因此成为名胜,例如黄鹤楼,而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更是简洁而优美、传神地记载了当时文人聚会的情境,从民国初年延续迄今的「中华粥会」也是若干艺文前辈甚感窝心的一个集会。

公元353年春天,后人尊为书圣的王羲之召集了30多位朋友,加上自己的几个儿子,一共40多人到郊外到会稽山下的兰亭聚会,举行修禊之礼。修禊,是当时江南民间的习俗,每到春季,人们就要到河边采撷兰花,以驱赶不祥。

他们在溪水中放置装有酒杯的小盘,小盘顺水而下,流到谁的面前停下,谁就要赋诗或罚酒,这就是当时文人盛行的曲水流觞酒令。当天共有26人当场赋诗,王羲之趁着微微酒意,挥笔为大家的诗作写了通篇332个字的序言,这就是《兰亭序》。

永和9年,岁在癸丑,暮春之初,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,修禊事也。群贤毕至,少长咸集。此地有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;又有清流激湍,映带左右,引以为流觞曲水,列坐其次。虽无丝竹管弦之盛,一觞一咏,亦足以畅叙幽情。是日也,天朗气清,惠风和畅,仰观宇宙之大,俯察品类之盛,所以游目骋怀,足以极视听之娱,信可乐也。

 

夫人之相与,俯仰一世,或取诸怀抱,悟言一室之内;或因寄所托,放浪形骸之外。虽取舍万殊,静躁不同,当其欣于所遇,暂得于己,怏然自足,不知老之将至。及其所之既惓,情随事迁,感慨系之矣。向之所欣,俛仰之间,已为陈迹,犹不能不以之兴怀。况修短随化,终期于尽。

 

古人云:「死生亦大矣。」岂不痛哉!每览昔人兴感之由,若合一契,未尝不临文嗟悼,不能喻之于怀。固知一死生为虚诞,齐彭殇为妄作。后之视今,亦由今之视昔。悲夫!故列叙时人,录其所述,虽世殊事异,所以兴怀,其致一也。后之揽者,亦将有感于斯文。

宋朝陆游喜将粥食入诗,有名句「有粥致神仙」,号召以粥会友,他的《食粥诗》中有诗句曰:「世上个个学长年,不悟长年在眼前;我得宛丘平易法,只将食粥致神仙。」苏东坡热粥诗更识人间真味,清朝康熙皇帝主张清粥淡茶粗食养生等等。

国史馆编印的《中华民国史事纪要》民13113日条记载,1924年,丁福保邀约吴稚晖、朱燮钧等友人在上海发起粥集文会,以「闲话家常、笑谈古今」8字作为粥会旨趣,「自此成为文化人士之雅集」为近代粥集之开端。1930年春正式成立「上海粥会」之名称,会员有:张絅伯、诸葛韵笙、张翼成、郑家相、杨成麒、戴葆庭、王荫嘉、张秀量、陈亮声、罗伯昭、马定祥等。

19557月,吴稚晖的门生狄膺为缅怀「丁吴高风」,在台北的静心乐园「苏松太」同乡每月杪之星期五定期聚会上,试行啜粥。1958年冬至,经吴稚晖故旧沈映冬的建议正式倡复「台北粥会」。

50多年来,爱粥嗜文者闻风而来,其中不乏时贤硕彦,如:于右任、莫德惠、贾景德、许世英、田炯锦、何应钦、孙科、钱大钧、溥心畬、杨英风、黄景南、李普同、郎静山、君璧等等。如此以粥会友、以文会友的粥集雏型,过半个世纪渐渐形成「中华粥会」,乃至今日的「台北市中华粥会」,形成以「粥」会友美丽传承。(来源:人间福报 2009/10/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