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相关信息 > 世界文化偉人吳稚暉是蔣經國老師

世界文化偉人吳稚暉是蔣經國老師

更新时间:2010-10-09 来源: 发布:維基百科 浏览:

     

    

吳敬恆先生,生於18653月25,卒於195310月30,一名脁,字稚暉,出生於江蘇武進、和無錫交界處的雪堰橋

1911後,吳稚暉多從事文化運動。1913年任教育部讀音統一會議長,提倡符號與國語運動。不過他積極投入的國語注音,説來一開始是為了自己不識字的妻子袁榮慶,而發明便於書信交流的「豆芽菜」文字,今稱「注音符號」,仍於台灣地區及海外老華僑間通行。除了推動文化工作外,先生也是介石的親信之一,更被蔣介石之子、蔣經國視為老師。

 

二次革命失敗後再赴歐洲。在這一段時間,吳稚暉還創辦里昂中法大學,並與好友李石曾發起留法勤工儉學運動,呼籲中國青年到海外以半工半讀方式留學,如周恩來鄧小平、鄭彥棻等都曾參加。

 

1924,吳稚暉、丁福保等人在上海創辦「中華粥會」。至今「中華粥會」仍在台灣運作,秉持着每月集會吃粥,以粥會友、並以文會友來紀念吳稚暉。

 

1943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病逝陪都重慶,蔣介石力邀吳稚暉為新主席,但被其推辭。1946國民政府宣佈結束訓政時期,在南京召開的制憲國民大會,確立了《中華民國憲法》。吳稚暉擔任制憲代表主席,將這部憲法遞交給蔣介石。這個歷史時刻所拍攝下的照片,至今仍然是台灣歷史教科書裡的重要圖片。1949,蔣介石派專機「美齡號」,將他從廣州接到了台北。

 

1953,吳敬恆病重住院。根據李石在其住院期間探望時,寫下的日記紀錄:「稚老在醫院晤面,屢次表示欲到美國看子淑微就醫情況,俟較癒再往,而卒未能成行,稚老憾事……」。日記中還透露,如果能成行美國,也不會有海葬金門的壯舉。同年1030日深夜,吳敬恆在台北逝世,年89嵗。蔣介石題詞「痛失師表」;121,蔣經國遵從其遺願,將骨灰灑向金門南海。

 

1954年年,連基座高達四公尺以上的吳稚暉銅像,於臺北市敦化北路跟南京東路交叉口圓環豎立,成為當時台北市的地標之一。90年代,該銅像因政治風氣與整頓交通等因素被拆除,銅像今放於士林至善公園內。

 

另外在金門縣還有一座稚暉公園,於海葬當年建成,與水頭碼頭毗鄰而座。當地可瞭望小金門、大陸及金烈水道等。園內有一八角型中式涼亭,亭中央是蔣介石題字立碑「吳稚暉先生水葬紀念處」,公園盡頭則有先生半身銅像。上個世紀70年代,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提案,尊吳敬恆為世界文化偉人。

 

在其身後,李石曾、鄧傳楷等友人開始籌設學校紀念他。1960年在嘉義設立稚暉初級中學,1963年增設高中部,改稱稚暉中學。1986年改制稚暉高級工業家事職業學校,1996年這所學校巳更名仁義高級中學。(來源:維基百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