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相关信息 > 余光中的《乡愁》和于右任的《国殇》点评 * 张培峰

余光中的《乡愁》和于右任的《国殇》点评 * 张培峰

更新时间:2012-03-09 来源: 发布: 张培峰 浏览:

同是台湾诗人,同样盼望着回到故土,但余光中和于右任却有着不同的结局。

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,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,但是,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,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,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,同时,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、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,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。

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几十年的当代诗人,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。这首《乡愁》,不仅仅表达了对于祖国统一的渴望,而且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。最后一句,我在这头,大陆在那头,将乡愁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。有己及人,表达了1949年前往台湾的同胞对于回到大陆的渴望。余光中先生是幸运的,作为学者的他,常年往来于大陆,也可以说圆了他的梦想吧……

而于右任就没有那么幸运了。这首《国殇》又名《望大陸》,被认为是他临终前的作品。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非常渴望叶落归根,但终未能如愿。1962112日,他在日记中写道:我百年之后,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,山要高者,树要大者,可以时时望大陆。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。之后不久,1962124于右任先生就写下了感情真挚沉郁的诗作《国殇》。这是他眷恋大陆家乡所写的哀歌,其中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,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。

1949年,于右任被裹挟到台湾,而结发妻子和儿子却留在大陆,从此天各一方。所以,他的《国殇》并非泛泛的家国之情,而是深藏了刻骨铭心的身世之痛。祖国统一,是诗人一生所志追求的。由于政治因素,他自从1949年离开大陆之后,就再也没有回到大陆。19641110晚上,于右任与世长辞,终年86岁。

他并没有留下遗言,因此人们便把这首《国殇》作为他的遗嘱。他的遗体被埋葬在台北最高的观音山上,并在海拔3997的玉山顶峰(我国东南诸省最高峰)竖立起一座面向大陆的半身铜像。玉山山势险峻,4高的铜像和建材全是由台湾登山协会的会员们一点一点背负上去的。于右任终于了却了登高远眺故土的心愿。

他们的诗作都透露这一个主题,就是国家的和平统一,这也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。《富春山居图》已经在台湾合璧,图既然能如此,更何况我们的民族呢?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,我们的文化并不会因为60年的政治隔阂而阻断;我们仍然坚信,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一定会完成!(来源:南开大学语文互动教学中心网 2011/11/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