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相关信息 > 沙格灵慈宫成泉港海国文明历史见证 * 陈明实

沙格灵慈宫成泉港海国文明历史见证 * 陈明实

更新时间:2016-10-01 来源: 发布:邵隆美 浏览:

沙格灵慈宫成泉港海国文明历史见证 * 陈明实


泉州市泉港区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的湄洲湾南岸,东临湄洲湾,南与惠安县毗邻,西南与洛江区相连,西北及北面同仙游县接壤,与台湾、以及莆田市湄洲岛隔海相望。泉港区的湄洲湾港口,是国内少有的天然良港,泉港沿海民众大多依靠出海谋生,在同海洋的相互依存中,产生于莆田湄洲岛的妈祖信仰,很早就传入这一地区,宫庙伴随着妈祖信仰的产生、与发展而建立与修建。

百姓出于对海上航行庇护的需求,也出于对妈祖治病救人高尚品格的推崇,为之立庙于本屿,称通天女神;随着妈祖信仰的发展,咸平二年(999) ,莆田平海澳创建行祠。随后,妈祖信仰就传入泉港地区。香火因缘沙格灵慈宫,俗名“沙格宫”,位于泉港区南埔镇沙格村东,北临湄洲湾,供奉着妈祖娘娘等三女神及司马圣王、武安尊王神像。宋咸淳六年(1270),乡人在沙格村东端始建“圣母庙”,奉祀妈祖。

传说宋初王氏入居沙格村之后,全村财丁两旺,美中不足的是书香不济。村人请来一郑姓风水先生,改村居一律向南,背海面对蟹山,以吸纳阳气,并建议于“河土乾”两端建筑寺庙,以聚集“龙气”,好让子孙脱下布衣系玉带,以光宗耀祖。于是宋度宗咸淳六年(1270),村东端的“圣母庙”(今灵慈宫的前身)便落成了。当时,庙中供奉妈祖娘娘,附祀张巡、许远二神。

元至正年间(1341—1368)妈祖庙重新修建,明永乐年间又修造龙舟,在每年端午佳节竞渡于沙堤海面,并隆重请出妈祖及诸神像绕村巡游,赛后龙舟保藏于灵慈宫中,这风俗一直延续下来。此后,沙格村人才辈出。明末,王忠孝常于庙中日夜课读,得中进士。后来,王忠孝竭力襄助郑成功抗清复明,沙格村屡遭清兵洗劫,妈祖庙也遭受严重破坏。到清嘉庆十四年(1809),妈祖庙大修,正式冠名“灵慈宫”;清光绪五年(1879)又一次大修,奠定如今宫庙格局。

大殿正中神龛上方悬挂上了清乾隆四十七年(1782)“敕受文林郎署泉州府惠安知县楚南胡启文”所敬立的乾隆御书“海天元后”四字鎏金匾额;妈祖身上换上了御赐的黄袍和霞帔。大殿正中神龛里供奉妈祖,两旁是被村人称为“二妈”的注生娘娘和“三妈”注花娘娘。1978年,乡人与海外同胞集资,按原先规模结构再加修缮,在东侧靠“河墘”处,另建有藏置龙舟的“龙舟宫”等配套建筑,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泉港区的妈祖庙作为妈祖信仰的载体,在宋代至明代期间,对泉港民众出海航行给予很大的精神慰藉,增添了他们与海洋中恶劣环境斗争的勇气。因此,这些早期建立的妈祖庙一直受到民众的尊崇。然而到了清朝中期以后,海神信仰开始不利于人们对航海科学技术的探索。清朝被推翻以后,人们认识到必须用科学与技术,来保证航海的安全,妈祖信仰进入低潮,妈祖庙较少新建。

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,中国传统文化逐步得到尊重,妈祖信仰重新兴起。许多海外同胞回到大陆寻根,泉港区的妈祖庙也迅速恢复或重建。特别是妈祖被定位为“海上和平女神”以后,妈祖在海峡两岸之间的纽带,作用越来越明显,著名妈祖庙的文化价值,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同,妈祖庙成为泉港区海国文明的历史见证,重要的妈祖庙还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。(来源:泉港城市吧  2015-06-16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