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近期活动 > 狄膺随吴稚晖勤工俭学留法到里昂 * 陆炳文

狄膺随吴稚晖勤工俭学留法到里昂 * 陆炳文

更新时间:2012-07-25 来源: 发布:陆炳文 浏览:

台北粥会发起人之一的狄膺(1895—1964),字君武,晚号平凡老人,江苏太仓人,早岁追随恩师吴稚晖,以勤工俭学,留学到法国,进入里昂中法大学,我认为这一段中国近百年教育文化史,是值得数以千计粥友回味的。

 

原因是,如果狄膺当年没有成为五四运动健将,与傅斯年、罗家伦、方豪、张国焘等同为学生领袖,参加游行,烧赵家楼,殴章宗祥,被逮入狱,后判无罪释放;学名福鼎的君先生,会不会改随吴稚晖,1921年远赴法国里昂留学,在中法大学研究社会科学,学成归国后,成为南社中坚,得识于右任、张默君等至友,再来台倡复粥会,管领骚坛还是一个问题。平凡老人不平凡地结起粥文缘,不系于俗,不牵于世,一生无俗骨,却有名士风,于右老亦赞曰「君武之可敬如此」。

 

可敬的狄膺这一段粥缘,我们台北粥友才有造化,今(29)日群聚天厨粥文会馆雅集,一面品尝粥糜余香,一面感受粥贤余温,如此沿袭自狄膺在19557月杪的星期五,于苏(州)松(江)太(仓)同乡联谊会试行啜粥,粥集起算至今,在台已届满57载,故当200550周年时,我就请中华邮政发行了纪念(个人化)邮票。如果没有狄翁的掌锅,加上沈映冬的揑瓢,有没有后来具54年历史的台北粥会犹未可知。

 

说到沈老其人其事,则有另一个传奇故事。我口中尊称的沈伯伯,即北粥另一位发起人沈映冬(1916—2006),别名惠樵,字海天楼主,与上海粥会创始人丁福保有江苏无锡同乡之谊,又跟在沪入会摄影大师郎静山有莫逆之交,也和吴稚晖门生狄膺具时相往返之情,更贴近五百年来一草圣于右任有小跟班之号,代表作《于右任寻碑记》、与《于右任法书云林诗篇》等,内中凸显两人交情匪浅。

 

到了1958年,沈老在狄膺寓所宁园,楼梯旁响起一句话:「是时候该成立粥会了,用来缅怀丁(福保)吴(稚晖)高风」,昵称楼梯响粥会的北粥,就这样子催生下来,沈伯伯久任总干事达半世纪,历经狄膺、李石曾、杨森、萧赞育、和丁慰慈前后5任会长,直到我接长第6任会务才告老荣退。

 

岁次丙戌2006年,仲夏是个溽暑天,沈映冬亟欲回乡避暑,行前我单独约至师大校友楼吃稀饭,他忽然掏出一张旧照,那是郎大师之作,注明「先生入台之初趋赴右老寓邸叙旧留此图照/时在民国三十九(1950)年春/郎静山摄影」字样,照片与交情均弥足珍贵。之后沈老有气无力说了段感伤的话:「有两件事要帮我做到,宿愿1是去新竹青草湖墓园,给平凡老人狄膺致祭扫墓,其2是乘我在无锡老家时来找我,一起帮助市文联主席浦学坤,把梁溪粥会成立起来」。

 

当年9月下旬,我组织台北中华粥会代表团访问无锡,21日梁溪粥会宣告成立,两岸粥友联谊会后合影留念;遗憾的是,当天人在无锡的沈老,因身体不适而临时缺席了,还不让我和粥友去沁园新村寓所探视,不过在通电话中可以感觉到,为此完成了第1个心愿,大家庆成总算如他所愿。

 

回台后的同月29日,我又率领中华粥会同道,移到新竹市办理文人雅集,再齐往市郊狄翁长眠的青草湖畔,为狄膺先生110岁冥诞举行纪念粥会,也算是替沈映冬了却另一个未竟之志。但怎么都想不到,事隔两个礼拜,竟传出退后的他,1013日安祥辞世于老家,粥会同仁同声哀悼。我除了在台北例会举办追思粥集,追封沈老为永远监理人、在中华粥刊开辟纪念专辑出版外,翌(2007)年3月底4月初,二度组成台北中华粥会代表团径赴无锡,清明时节前夕,邀了两个粥会代表同往沈氏墓园,上香行礼,并祭告「冰心出尘无牵挂,千秋江山有隐士」。

 

记得2001年我首次回大陆,第1无锡沈伯伯陪同,与市文联合办《海峡两岸如意展》,现任梁溪粥会会长浦学坤助成之功不可没,开幕式沈映冬说了一句寓意深长的话:「人生不如意事八九,只要为人处事有情有义,就不难称心如意」。浦会长参观了我的收藏品,马上有感而发也对着会众讲:「想到隐藏在沈老心中的如意,那不就是一种崇高的文化情结和民族信仰吗?」今天从台北粥会首集起算,是第633次约集,缅怀吴稚晖、狄膺、沈映冬诸粥贤,说过的话,做过的事,「一百年弹指光阴,天胡靳此;五十四从头计算,春已归兮」。一件件忘年交源源而来,一幕幕文情历历在目。

1 2 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