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近期活动 > 總統府連同行政院藝廊展出如意開放來賓員工民眾瀏覽參觀

總統府連同行政院藝廊展出如意開放來賓員工民眾瀏覽參觀

更新时间:2025-05-14 来源:粥會 发布:sandy 浏览:
總統府連同行政院藝廊展出如意開放來賓員工民眾瀏覽參觀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國語流行歌曲《忠孝東路走九遍》,是台灣歌唱團體走紅的一張專輯中之名曲,自從2001年2月間發行以來,在華語樂壇盛行了25載之久,廣傳“全台戶籍人口,內含4%弱的原住民族群+外來人口、以及96%強的其他(漢人)”;風行全球各地,包括中國大陸+港澳地區15億人、以及海外華人華僑6千萬人。
其中至少已有數以萬計的人,因為這首動聽歌聲的推動力,驅動下走過臺北市忠孝東路無數回,然而留意到路邊安置唯一的、公共藝術品《如意》者,恐怕是少之又少,甚至於屈指可數;陸炳文卻是情有獨鍾,少說路過數百遍,還刻意走近摸過《如意》,從頭到尾摸上百回,非典型牽成的如意,凡百事皆可稱如意!
關於此一臺北戶外(街頭)之公共空間藝術品、國寶雕塑家王秀杞大師代表作被相中,2002年起置於忠孝東路走廊上的、《如意》(長200×寬60×高85公分)說明書上,有句云:「如意乃國人心中吉祥的象徵,作品由二度空間書法圖像,轉化爲三度空間立體造型。將文字的線條美感,以雕塑的藝術型態,呈現於生活之中,祈福觀者滿心如意!」
這段說明文字揭示了,書法與雕塑藝術交融的美學過程,特別在公共空間中,展現其文化與審美價值。以王秀杞國寶級雕塑家的作品《如意》為例,安頓於廊道上的這件公共藝術,正是一個從書法字型,轉變為立體藝術的經典案例。觀之者乃至摸之者首先體會了,如意本身是華人文化中象徵吉祥、心想事成的符號,其文字意涵充滿正面能量。
仔細觀察本件《如意》銅雕作品,藝術家選擇以書法字型作為創作起點,將書法中線條的流暢、節奏與張力,經過藝術設計的提煉,轉為雕塑的結構與形體。書法的「二度空間」特性,在雕塑中被具象化、立體化,變成「三度空間」的造型,這不僅是一種視覺上的轉變,更是一種意境與媒材之間的跨域轉譯。
如意大家陸炳文博士的老朋友、王大師在獨一無二大作中,保留了書法筆觸的韻律與動勢,使路人在街頭日常中,也能感受到書法之魅力,所蘊含的東方哲思與美感。《如意》因此不僅是城市空間中的裝飾物,尤為一種文化象徵的延伸、與生活美學的實踐。它將原本屬於紙墨之間的藝術,帶入戶外空間,使藝術與生活結合,讓市民同胞在日常通行間,也能體會到傳統文化的、精神內涵與現代設計之對話。
陸炳文今天重走忠孝東路,再度把《如意》從頭摸到尾,總結來說如意展現,是書法藝術轉譯成功,化作公共雕塑的事例,不僅表現了線條之美,也承載著文化記憶與祝福寓意,而且實現了藝術深入人群、點亮城市風貌的都會價值。陸博士同時聯想起,當初促成王秀杞創作銅雕《如意》的塑鋼原型,跟中華如意學會提供一批如意,有緣同櫃陳列於總統府藝廊,開放來訪嘉賓、府院內部員工、民眾瀏覽參觀,63件展品歷歷在目,千禧年展示恍如昨日!
時任行政院內務長的陸炳文,責成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,委託國立臺灣手工藝研究所承辦「行政院空間美化展藝廊」,同期配合「總統府藝廊辦公空間美化案」,展示國內外優良工藝創作,除提供民眾於固定時間參觀外,並以加深平日絡繹不絕來訪之,國內外嘉賓、團體及院(府)內同仁,對工藝創作藝術品之印象。
旋於1998年5月起,配合院內建築式樣,在一二樓走廊,新置展示櫃若干,並正式定名「行政院藝廊」,陸博士當仁不讓擔任規劃小組召集人,適時向「總統府藝廊」規劃小組召集人、總統府副秘書長、紫砂壺收藏大家黃正雄請益,共同安排《吉祥如意展》〈A展場〉,2000年4月26日至8月25日,先在總統府藝廊舉辦展覽;〈B展場〉,同(2000)年8月28日至11月30日,再在行政院藝廊辦理展出事宜,舉凡事前之策展,必要的展出主題、內容、印刷品、系列活動等相關課題,成效卓著,有目共睹。
按說排定檔期的吉祥如意展,當中一件展品名之《如意》,正是王雕塑師精心傑作,陳展圖卡簡介上文句稱:「Ju-I,如意,王秀杞,玻璃纖維,長40×寬12×高17公分,當代,本件作品由書法字型轉換為藝術之美。」如上圖文分別印行於、《總統府藝廊-吉祥如意展》(頁6)、連同《如意系列主題展七之一:如意如意-吉祥如意展圖錄》(頁32),撫今思昔,不勝稱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