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近期活动 > 粥长将远赴里昂 寻根热访清凉地

粥长将远赴里昂 寻根热访清凉地

更新时间:2012-07-23 来源: 发布:管理人 浏览:

(粥会新闻中心讯)近年台湾刮起了寻根热风潮,大家多半是往中国大陆跑,本会总会长陆炳文就跑过很多地方,唯独下一次远赴欧陆里昂行,这是一个观光旅游冷僻之处。「我却想当作探源之清凉地,因为在那里才能找到根,粥会前身世界社志业中,旅欧教育运动的根,勤工俭学运动的根,探寻最早培育中国政治家,所设的里昂中法大学现况」。今(23)日,陆总会长与陈三井教授通话中说。

 

粥会之友、陆炳文师大学长、中研院近史所前所长、华侨协会总会会长陈三井,是迄今唯一“参观专为培养中国学生而设的里昂中法大学”的中国人,陆总会长预定8月初,到访‧依纳奈山,则系踏上学校故园的两岸第二人,所以十分慎重其事,除了先前已往中研院近史所向陈教授请益外,特地再通两次电话,请教如何规划行程!

 

陈三井曾送近作《法兰西惊艶》(2008年)给陆炳文,其中一篇“里昂行-兼访里昂中法大学故址”,写于1983年的专文,有小标「故园依稀,人事全非」,文字指出:「该校成立于1921年,是吴稚晖(粥会精神导师)、李石曾(台北粥会第二任会长)、蔡元培(世界社共同发起人之一)等,一批稍早鼓吹勤工俭学的哲人,所创办的一所海外中国大学,其目的在利用里昂大学现成之设备与师资,为我国作育有志深造之人才。

 

「中法大学的设立,也可视为旅欧教育的一项试验,可惜后来因经费难以为继,历经沧桑艰辛,仍逃不了停办的命运,遂于第二次大战结束后不久关门,而成为中法教育合作事业史上的一个绝响。---位于里昂西郊的三台古堡(Fort St. Irenee),城门楼上高镌着『中法大学』四个中国字。---当年专门培育中国学生的园地,现在已改为大学宿舍区(Residence Universitaire)。---昔日的简陋小亭,吴稚晖校长用来与学生谈古论今,已不复见,大有旧垒依稀,江山未老,而人事全非之叹」。

 

就是因为百闻不如一见,陆炳文才会在古稀之年,赶搭这波寻根探源风潮,准备身历其境去一趟里昂,找回亲历粥会名贤足迹的感觉,得缘凭吊发思古之幽情还在其次,如能实地寻觅到旧有文献文物,包括传言里拥有那批未获妥善处理的档案,意外中竟发现前所未有的惊喜,改写人生与粥会历史的最大快慰,岂不是作为中法大学主角的中国人、全球粥会主其事掌锅人之双重责任,毕竟那儿曾经是产生近代中国政治家的摇篮。

 

教授鸿文的小结,有句感想发人深省:「在无可奈何中,笔者藉此顺便呼吁,当年出身中法大学,如今仍然健在的一些前辈学长,无论您在台湾、香港或海外,请大家赶快执笔,把这一段个人经历,详细纪录下来,如此,里昂中法大学的故址,虽已成为历史陈迹,但至少不致于使这一页生动的历史淹没不彰」。

 

这回陆总会长的里昂二人行,则有更积极的想法和做法,不但要先去里昂市立图书馆中文部找人带路,而且会设法与定居当地多年的资深粥友李治华取联,他是《红楼梦》中文翻成法文本的译者,相信只需找到人找到文案,寻根就不再是梦而是故事。

  

据了解今已高寿97岁的李治华,目前与夫人雅歌同在里昂颐养天年。李氏早年就读北京中法大学时,授课老师安德烈铎尔孟,即与李石曾、蔡元培等人一起,创办了中法大学,在学校开设课程为法国古典戏剧、法国诗歌和汉译法等。李治华译作《红楼梦》乃 1954年时39岁,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的出书计划,费时27年到66岁才出版;恩师铎尔孟是“中国通”,又对《红楼梦》很有兴趣,也就自然当了校对助成之。李氏曾说:我是中法大学培养出来的,创办人李石曾一生在中法教育、和文化交流方面,做了很多的工作,我想继续他的事业;把《红楼梦》译成法文,终于圆了自己一个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