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近期活动 > 印象—余光中西安与读者交流小识(上)* 万方

印象—余光中西安与读者交流小识(上)* 万方

更新时间:2012-06-05 来源: 发布:万 方 浏览:

一、忆昔《乡愁》
   
提到台湾诗人,我会立即想到余光中和席慕容,相比席慕容的作品,在本人所涉足书店的广泛传播,余光中的作品往往显得默默无闻。初 闻余 先生,当然是他那首著名的《乡愁》,一首所有中国人都有广泛文化认同的作品,入选中学课本也是一个重要标志,一首《乡愁》几乎影响了三代人, 余 先生因此被称为乡愁诗人,这个标签跟了 余 先生近四十年,现在提起来,先生多少有些无奈。

一个人在一方面的光芒太过耀眼,则会掩盖他在其它方面的成就。其实大可不必,凡有井水处,皆能歌柳词,被广泛认同的作品才是标志作家作品高度的标尺,经过历史沉淀,吹尽黄沙始到金,漫漫诗海,我相信这首诗在历史上也会有它的重要地位:因为它凝聚了先生一生的感情体验,更深刻的是,它刻画出一个民族一个世纪的血泪沧桑!

二、初见印象
   
得知先生要来西安,518日遂毫不犹豫早起,期待与先生这匆匆的擦身而过。早晨近十点,余光中及其夫人范我存莅临万邦图书城与读者见面,同行的有台湾文联主 席陆炳文 先生,西安于右任故居纪念馆馆长 于大方 先生。 在道旁站立,先生从身边步履矫健地经过,84岁的老先生仍然精力充沛,不失温文尔雅。先生虽早生华发,然而如霜白发、鹤发童颜却愈发显出其淡泊从容,正如白发三千丈,缘愁似个长,乡愁诗人之称可当。

尤为让人羡慕且称道的还有 余 先生 和 夫人的伉俪情深:自从1956年结婚,两人已经共同走过金婚,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,晚年仍然有夫妻俩相互依偎,两夫妇都已年过八旬且身体康健,这份造化怎不叫人心生艳羡,查相关资料, 余 夫人为先生一远房表妹,先生的诗作,夫人往往是第一位读者,当然,有许多诗作 都是 先生写给贤妻的,其中有几首早已不朽,比如那首《红烛》。先生的每个足迹,夫人都会与他一起走过,人生如此,夫复何求?

   
先生幼时历尽颠沛之苦,出生于南京,一口吴语至今依然,之后辗转于上海、东南亚,在重庆读中学。1945年后就读于金陵大学与厦门大学,1949年随家赴台,1952年毕业于台大外文系,后辗转国外,于1959年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,诗歌、散文、评论、翻译,诸事皆精,在今日秋风萧瑟的文学界,足称大师。

三、如沫春风
   
读者问到先生的诗,先生讲自己的经历,说古典文学是自己的大传统,五四新文学是自己的小传统,而英美文学则是支流,并且要不断从艺术中汲取养分,真正优秀的作品必定是融合古今、调和中外的。在此,我不得不说,教育背景对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的重要性:大陆在两岸割裂之后,文化被阉割殆尽,将泱泱中华绵延至今的文化传统人为割裂,其影响至今仍然,因此与香港和台湾等华人聚集区有了巨大的断层,先天不足,好在文化交流中,我们有不少机会寻找回我们的传统,今天不就是这样的机会吗?

   
余光中先生既接受了中华文化的哺育滋养,又从外语的学习之中窥见了通往西方文化之途径,加之大陆迁台的诸位学术大师的耳濡目染,先生在这样的背景及文化传承中,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天才创作才能。

然而真正让先生诗歌具有与众不同之处在于,诗人具有儒家精神的志士胸襟与仁者的心肠,具有浓重的亲身刻骨铭心的离别苦的中国情结,在倾诉其无着的漂泊意与归依感之中,作品真正做到了言之有物,这是我心中诗人作品的显着之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