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近期活动 > 84岁余光中续写《乡愁》:一座长长的桥梁

84岁余光中续写《乡愁》:一座长长的桥梁

更新时间:2012-05-22 来源: 发布:中国新闻网 浏览:

著名诗人余光中18日第一次来到白鹿原,受聘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客座教授一职,并第一次为2500位古城学子开堂授课,传授写诗的技巧,引得90后们沉醉在诗的意境中不能自已。

 

长安是读书人的一个情结。84岁的余光中满头华发,连睫毛也被岁月染得雪白。顶着30摄氏度的高温,他西服领带一丝不苟,处处可见文人书卷气。吃饭时,他第一筷子必定夹给夫人,那一幅浪漫温馨的画面,引来不少年轻人感叹:我又相信爱情了。

 

能来西安,余光中觉得欣慰至极,我第一次来到西安,这座城市我还没看清楚。是西安却把古长安藏起来了,不让我见。余光中感慨道:中国的读书人,没有一个不知道长安的意义,我早就透过中国古典文学诗词了解长安了。我对这里的历史充满敬畏感,这里满足了我对中国文化内心的憧憬。他还说:长安是天下读书人的一个情结,只要想到长安,就会想到朝廷、庙堂、君王、国运等许多内容,我自己作品里就常常写到长安。

 

几十年来,余光中带有浓浓的情谊和文学气息的诗,给一代代读者以别样的感触。尤其那首触动无数游子思乡情怀的《乡愁》:小时候,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。我在这头, 母亲在那头……”诗的结尾遗憾地写道:而现在,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,我在这头,大陆在那头。当日,面对众多西安学子,余光中现场续诗,短短21个字,浓浓的期待全在诗里:而未来,乡愁是一座长长的桥梁,我去那头,你来这头。

 

我虽未到长安却心向往之。上世纪80年代,读诗、写诗,是一种极动人的风潮,恋爱中的青年人几乎人人都是抒情诗人,每年除了有大量的诗发表在文学刊物上,还有更多的诗藏在笔记本或年轻人的心里。如今的大学校园中,90后很少读诗,爱微博远胜写诗。对此,余光中非常遗憾。但他仅用一堂课,就让250090后学子瞬间爱上了诗,甚至现场追问起写诗的技巧。

 

酷热的礼堂里没有空调,但余光中坚持站着讲完这堂《诗与长安》。他说:我虽未到长安,却心向往之,心早就来到这里,在我的诗里早就出现长安。他用古代读书人最传统的方式吟叹起李白的诗:秦楼月,年年柳色,霸陵伤别……”他说:这既非唱歌,也非说话,这是在读书人中流传的吟诵,古人都是像我这样念诗的,我觉得,用普通话念李白的诗实在不足以表达我对他的欣赏。李白、辛弃疾、杜牧……余光中为学子们解读了许多古代诗人笔下的长安。

 

诗中与李白同游高速。余光中不仅爱长安,也爱写长安,常常想象着与长安人同吃同住同眠,一起遨游这美好的世间。在《寻李白》中,他写道:酒入豪肠,七分酿成了月光,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,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。

 

有学生现场发问,这诗是怎么写出来的呢?余光中教导大家思维一定要开阔,要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。在诗里,他想象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发生的种种状况:李白开车,我坐在他旁边,可李白刚刚在台北酒店喝过酒。酒后驾车,危险万丈,路边一交警来查驾照,可他的知音贺知章出国考察帮不了我俩,找王维他却一早去开会了……”

 

余光中表示,他的好多诗,完全是依照史记的记载,再加上想象而来。写出好的作品,阅读与想象同样重要。他分享了自己的经验:不读书的人,就只能和当代人交朋友。而爱阅读的人,能和古今中外的人交朋友。我在美国留学那几年,觉得西方思想都是高级的先进的,后来我才明白,海外留学的经验就像是挖掘机,学到掘金的方式,而真正的金子还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。(来源:中国新闻网 2012/5/21

 

【编按】此次随同文学大师余光中首访西安,发想策划并全程参与《诗与长安-大师进校园》活动台湾知名人士陆炳文,回想余大师在《寻李白》中唱道:「酒入愁肠,七分酿成了月光,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,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」。看这遥诵李白诗句里,那酒中裹挟的豪气与侠骨,已令人十分追慕;听这余光中唱和诗中,所蕴涵的雄心与壮志,也让人心向往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