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近期活动 > 《三原鸿宝》得见名人名家翰墨

《三原鸿宝》得见名人名家翰墨

更新时间:2012-05-12 来源: 发布:管理人 浏览:

        

台北中华粥会编,《三原鸿宝》,台北:编者印行,1966。共20页,含照片若干。

 

国民政府迁台后,跟随而来的党国要员及文化界名人,为了继续维系彼此的关系和情感交流,纷纷以各种形式、组织等进行活动。譬如「画会」、「笔会」、「粥会」便是当中最为活跃的团体。位居台北的「中华粥会」即是其一。

 

中华粥会原是一个文人团体。1922年间,上海有十多名喜欢吃粥、品茗,且气味相投的读书人相互为伴,每隔几天就邀至「乐天茶馆」泡茶聊天。当中主要召集人丁福保(1874-1952)于是开始约集,以每周一改往丁家吃粥,以「一锅热粥,四碟小菜」起始。1924年,由吴敬恒(1865-1953)、李煜瀛(1881-1973)、孙揆均(1856-1930)、丁宝书(1866-1936)等正式以粥会的方式创始,首开「以粥会友、以文会友」之风气,自此成为文化人士之雅集。

 

相当令人惊讶的是,这样看似一个松散自在、无组织规章的社团,竟然维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。大约直到1941年左右,因为上海沦陷于日军的手中才导致中断。嗣后不久,吴敬恒悬念「沦陷区」的老友丁福保等人安危,即在大后方「国统区」的重庆,重新召开第二代的粥会。

 

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,中华粥会部份的粥友陆续来台,一开始时生活尚且无着,无暇顾及雅聚。等到1958年的冬天,适逢吴敬恒逝世五周年之后,某日在吴氏的衣钵弟子狄膺(1895-1964)向沈映冬(1905-2006)提议下,终于恢复。当时学者及文化人如黎东方(1907-1998)、熊式一(1902-1991)、郎静山(1892-1995)、刘太希(1899-1989)都是粥会忠实的粥友。

 

当然,他们之中也有许多人均在国民政府担任重要的党职或公职。据悉该会完整的数据,现存国史馆内,计有约千万卷的档案,而粥友「其中因有重大事功而经政府『宣付国史』的就有将近五十人」。

 

《三原鸿宝》是台北粥会所发行的一册专刊,内容以纪念于右任(1879-1964)为主。当中除了有该会会员纪念文字外,还存有于氏晚年笔墨及照片多幅。如要了解于右任和中华粥会在台湾活动种种点滴,此册颇能提供一二见证,深具史料价值。

 

尤其于氏书法堪称一绝,早负声名;我曾在老师的办公室见到数幅,自己虽有兴趣,则无财力搜购。本书也许是孤本(绝版书)倒不失另一「办法」,得见多位名人名家翰墨,更何况还有封面的李煜瀛法书。(来源:法砚斋博客2009/2/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