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近期活动 > 泉州洛阳古桥我走过 余光中诗《洛阳桥》我读过

泉州洛阳古桥我走过 余光中诗《洛阳桥》我读过

更新时间:2012-04-30 来源: 发布:陆炳文 浏览:

    

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/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/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/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──【走读有感】春去春来,年复一年,刺桐花开又花落,有多少人知道它是泉州市花?有多少人知道台南有市区名刺桐?有多少人知道泉州和刺桐港曾有船对开过? 

现在轮到我走上桥来/从桥头的古榕步向北岸/从蔡公祠步向蔡公石像/一脚踏上了北宋年间──【走读有感】76年后重走洛阳桥,有感而发赋为诗,因为他是诗人、是文学大师;6年间我更走上7次,有感觉却变不出诗来,有如百年古榕不变,千年古桥不变。

当初年轻的父亲或许/也带过我,六岁的稚气/温厚的大手牵着小手/从南岸走向石桥的那头──【走读有感】原来有感觉却写不出诗,原因是像自己的左手牵着右手,无感!可不像余光中是父亲的手牵着,大手牵着小手,六岁的稚心自然而然变成诗心诗兴。

或许母亲更年轻,曾经/和父亲一同将我牵牢/一左一右,带我在中间/三个人走过了洛阳桥──【走读有感】当年场景是如此,双亲百般呵护,一左一右;如今背景是如此,双手百变诗文,一右一左。教授80生日感言,尝自谓:「右手写诗、左手写散文」。

想必蔡公,造桥人自己/当年曾领先走过此桥/多感动啊,泉州人随后/逍遥地越过洛江滔滔──【走读有感】前有古人蔡公,造桥人,地方父母官,却不是泉州的当地人;后有来者余老,踩桥者,永春地方人,竟是来自台湾的代言人,有功于泉州成为文化名城。

越过洛江无情的滔滔/弘一的芒鞋,俞大猷的马靴/惠安女绣花鞋的软步/都踏过普渡的洛阳桥──【走读有感】光中教授父亲余超英,弱冠之年便脚踏乃父送的草鞋,泣别家乡父老,走出弯曲坎坷山间小道,领着爱子走上人生坦途,所以鞋靴的意义不同一般。

潮起潮落,年去年来/匆匆过桥,一代又一代/有的,急急于赶路,有的/在扶栏与望柱间徘徊──【走读有感】当天同样是过桥,陪同者跟随大师的脚步,每百步一同驻足,扶栏与望柱间大不相同,大师依栏上看历史底蕴的厚重,随行则俯视望柱上牡蛎的薄壳。

最后是我,晚归的诗翁/一千零六十步,叠叠重重/想叠上母亲、父亲的脚印/叠上泉州人千年的跫音──【走读有感】《日不落家》中作者自喻为诗翁,来介绍知音爱女「苦读的是诗翁浩繁的全集,---优游的也还是诗翁俯仰的湖区」,借来推荐跫音泉州。

但桥上的七亭九塔,桥下/的石墩,墩上累累的牡蛎/怎认得我呢,一个浪子/少小离家,回首已耄耆──【走读有感】同样是「一个浪子」,是「少小离家」,诗的作者回想到乃父超英公的始终不忘乡谊,仙逝后犹归葬在台湾台北近郊碧潭的永春公墓,以祭思乡之苦,以化解乡愁之苦情。

刺桐花开了多少个四月/东西塔依旧矗立不倒/江水东流,海波倒灌/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──【走读有感】又是四月刺桐花开的时节,距离上次同走洛阳桥事隔一年,笔者到了高雄西子湾畔,邀约诗翁再同行西安,参加5月中旬的忆长安,话乡愁活动,这是由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亇文化人士雅集粥会20号专门为余光中化乡愁,解饘馋举办的稀饭晚会。

这回也将是余大师第一次造访陕西此行最大意义在于:高阳余氏乃大禹王后裔,20021020大师为《高阳余氏族谱》五修庆典返乡寻根,就巳经知晓余氏先祖实发源于陕西,发展于江苏下邳,发祥于福建泉州永春県桃城镇洋上村。(本文作者陆炳文为牵线促成余光中回乡赋诗的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