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近期活动 > 粥翁:刻鋼板為習字另闢一蹊徑而成常民書藝文化一部分

粥翁:刻鋼板為習字另闢一蹊徑而成常民書藝文化一部分

更新时间:2020-05-15 来源: 发布:sandy 浏览:

粥翁:刻鋼板為習字另闢一蹊徑而成常民書藝文化一部分


[粥會新聞中心5月15日臺北訊]全球中華粥會世界總會長、臺灣文化藝術界聯合會理事主席陸炳文博士,今天5月15日對記者說:「15載之前的2005年今日,適為攝影大師郎靜山粥賢、逝世10周年紀念日,暨歲次乙酉年佛誕節,舉行粥會雅集於臺北天廚,並展出粥友釋惟誠法師所珍藏、與佛有緣之郎公遺墨11件。


「件件好的對聯,搭配好的書法,臺北粥友月例會裡,上百座眾歎為觀止!其中同部首奇聯,還在同年6月間移贈,泉州郎靜山紀念館典藏,而由泉州華光粥會保管,嗣後我以講座教授名義,應邀赴閩華光攝影職業學校講學,就以手寫刻鋼板用於油印為題,了解攝影印刷技術的逐步演進」。陸炳文當場還例舉3支鐵筆故事,人物都是海峽兩岸所共識的粥賢。


第一例、臺北故宮博物院前書畫處處長、書畫巨匠吳平(字堪白,1920~2019),乃金石篆刻泰斗鄧散木弟子,初到上海一見面,鄧師順手拿出來,教學生篆刻的講義,自己刻鋼板油印的,刀奏治印的部分,也都是原印模,直接拓片出來。師生接触光景,前後有4年(1945~1948年),吳平時26~29歲;後來單獨到了台灣,仍繼續寄印稿給鄧散木,最初鄧也輾轉設法,將印拓改回交給吳,不同內容的手寫鋼板字跡,不同凡響自不待言。2018年中秋節前一天,粥翁提著月餅,看望老同事時,還看過這一批、往還書劄印譜,想必長足影響了吳平的大步精進,更別說鄧師手工蠟紙鋼板字之精。


第二例、臺北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、書畫藝術名家江兆申(1925~1996年),1949年間,渡海來台之初,先到基隆市立中學任職,刻過鋼板、教過美术,直至次年,從學於詩書畫兼擅的溥心畬粥賢,研習詩文字畫,作品與思想深受感染薰陶,才得以成就新文人畫派大師。據就讀過基隆市中的兩位校友:全球粥會大家長丁之發上將、及粥會之友陶晴山教授共同回憶,看江老師正在刻蠟紙的樣子,那一手仿宋體的蠅頭小字,漂亮得讓同學羨慕不已;再看那一隻右手,中指上凹下一塊,正是長期用力刻寫,造成了起繭的印記。


第三例、臺灣文聯永遠名譽主席、文學大師余光中(1928~2017年),詩作〈鄉愁四韻〉、詩集《白玉苦瓜》中其他的作品,1970至74年間,被年輕民謠歌手楊弦,連續用“以詩入歌”的方式,譜曲後公開發表,歌譜都是以鐵筆,在鋼板上,刻蠟紙印岀;陸炳文稱當時,如果歌詞部分,亦改採原創、用余大師自己的字,那該有多好!因為余體硬筆字,自成一格,“爬格子”手寫創作,字跡端正,已不需謄打,就能直接付梓;而教學用講義,親力親為,刻鋼板字,工整剛毅,又有“溫度”,自承「書寫,是一種樂趣,也能打動人心」。倘若再加配上樂曲,豈不更能扣人心弦!


由此可見,刻寫鋼板,雕蟲小技,看似卑微,實則高尚,足堪大用。陸炳文昨才會以此傲人而傳文題、〈我以代父親手寫刻鋼板而驕傲〉:並出題自問自答:你見過鐵筆、蠟紙、鋼板嗎?你用過油印機、敲鍵盤打字機嗎?如果完全沒有,那就表示你還年輕,因為上了年紀的人,不僅僅看過、而是手寫過,可能性都很高,凡刻過鋼板,也可能很拿手! 


我不瞞你說,已經78叟,全部用過,理所當然;當年得心應手,天經地義。除非家境富裕,不必幫助家長,賺取微薄收入,多少貼補一點家用;否則不會不習以為常!並以代父親刻鋼板而驕傲!過去在我們青少年時,約莫上個世紀50年代,只要伸岀拿筆的右手,一看中指的指甲下沿,皮肉有沒有生起厚繭,便知有沒有刻過鋼板、寫過蠟紙?


我從初三到高三的、4年期間住在桃園家裡,不忍心父親過度操勞,而代為替農校老師,刻寫鋼板字賺外快,減輕家庭負擔,收入不無小補,何況抄寫內容多元,附加價值在增見識,一般始料所未及也!當時就憑著見廣識多,應聘在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四年級,開設一門〈出版印刷〉課程,而在學時就,已先行創立師大印刷學社,同時創辦出版《印刷學誌》、《印刷教育學報》,再包辦《師大校運快報》、《師大校友月刊》、以及《革新月刊》等,多方涉獵印務,出品多多益善!


我在大專院校多教印刷,也不會不教到油印這一項,是在電腦(計算機)列印未流行之前,一種用蠟紙印刷的好方法;之前要準備工具謄寫時,將有格蠟紙放在鋼板上,再以鋼頭謄寫筆,用力刻寫上字句,將蠟紙的塗蠟刮去,留住蠟紙經鐵筆刻畫過之部,便完成最簡單的製板印版過程,可用在包括學校講義、傳單、通訊、資料、文件等諸多方面需求。


當年,大中小學老師,平常上課用講義,出油印試題考卷,必要自己來、或花錢找人,手寫刻鋼板出張,乃稀鬆平常之事。甚至手工蠟紙鋼板油印本,不乏傳世古藉版善本,例如:《慈悲金鋼寶懺》(仿官刻大字本,綫裝書),實屬箇中之代表。此外偶見課外讀物,整本書皆屬刻鋼板字,而出印刷品流通坊間,如今已經成了孤本,頗值得收藏者有如:《黃金豹》(國語書店出版,1964年印行),物以稀為貴,價值可不斐!


相信曾經寫有一手、人人稱讚的鋼板字,絕對不只我一個人,造成硬筆字好過毛筆,蠅頭小楷優於寫大字,早先司空見慣,今少見才多怪。然而,隨著時代的變遷,我們這一手好字,英雄無用武之地,也快要成為歷史了!所幸,有心人如同我,刻意庋藏最後一支鐵筆、一筒蠟紙、一塊鋼板存念,原只為見證走過必留的痕跡,如今決定重新拾起這段回憶。


陸炳文在昨(14)日,於朋友圈內發出召集令,有志一同者請微信私聊,就讓我們重組一支筆的鋼鐵隊伍,壯大保存常民文化陣容,永遠記錄那一段刻苦自勵的歲月!果不其然一天內,即獲得極大迴響,表示有過親身體驗的、隱形鋼鐵人不在少數。網友甲跳出來指稱:我與它們全是至交。澳門友好乙坦言:我都用過,鐵筆在鋼板上,吱吱響的感覺,相當不錯。


天津粥友丙謂:我也玩過的,暴露年齡的節奏,記得應該是,初中時候的事呢!上海親友丁則說:以前在公司上班,有刻過鋼板蠟紙,印出來的材料,油墨味好重!後來就有專人,打鉛字在蠟紙上再印,時間上不很快,但字跡規整了,人也省力了。湖南粥會之友戊表白:我當老師時,專門刻寫考試卷,是40年前的事了。江蘇至友己道:我就用過,也在鋼板上,刻過臘紙,這是在大陸文化大革命時期,幫忙爸媽刻宣傳字句、油印傳單;後來在中學,也以此出班刊等。


香港女性友人庚語:我是教數學的,鋼刻字寫出來,印後還是挺漂亮的。重庆粥會之友曰:因為我用過,所以有同感,每次都是一筆一劃,即不能劃破,又要輕重勻稱,否則就廢了;可惜現在沒實物,也沒留存照片了!臺北親同更歎:那幾位先生的墨寶,獨樹一格,看起來好舒服,好清爽呀!遙想當年,我們都是刻鋼板,複印,曬圖,搞個半天,效果有限;今天,一切都是科技,簡單、實用、尚且方便!


前國民大會主席團主席曾憲棨,旋即回饋:少年時的回憶,感慨萬千,時代在進步,印刷在進步,刻鋼板的年代,已經過去了……,唯獨現代的年輕人,中國書畫沒有幾個寫得好的,實在令人遺憾呀!臺北資深粥友黃友佳,頃以詩題〈炳文博士為所藏刻字鋼鈑鋼筆雅屬〉,撰句七言:「鋼鈑為田筆當犁,銀鉤鐵劃臘如泥;筆尖過處三分入,油墨文書講義題」。附帶建議,因刻字用鋼鈑,係用金屬製成,所以文中“鋼板”的“板”字,似宜用“金”字旁的“鈑”! 


粥翁鑑於各地朋友踴躍呼應,大感志同道合者比比皆是,刻鋼板為習字另闢一蹊徑,結體鋼鐵犂田於紙三合一,而成常民書藝文化一部分,看起來我們預期鋼鐵隊伍,還真是可以組建鐵般陣容,在數位時代帶來便利之際,找回不經意中疏離的文字,重新賦予千篇一律電腦體,昇熱所缺少人情味與溫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