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近期活动 > 長江後浪推前浪 陸老師久成前浪仍留沙灘上不退潮

長江後浪推前浪 陸老師久成前浪仍留沙灘上不退潮

更新时间:2019-10-09 来源: 发布:sandy 浏览:

長江後浪推前浪 陸老師久成前浪仍留沙灘上不退潮


[粥會新聞中心10月9日訊]繼95載之前,上海粥會(1924年)啜粥首集,才有重慶粥會(1944)、臺北粥會(1958)、鯤南詩苑粥會(1960)、台南粥会(1963),陸續開鍋之後,全球華人第6號文化人士雅集之瀛南粥會,1967年10月15日,始誕生南臺灣。全球粥會掌鍋人陸炳文博士,今(10月9)日、己亥重九後二日,手撫他編印的《明天的粥會--粥集在台五十周年紀念專輯》、〈細語前塵--粥會大事述略〉、1967年10月15日條載:

瀛南粥會在(高雄)鳳山中山堂成立,由曽任高雄縣長的詩人陳皆興(字今可)主持,粥友多瀛南詩社詩友,臺北粥會沈映冬、曾今可、胡佩鏘等專程南下參加;曾今可(本名曾國珍,字今可,以字行)《南遊雜詩》,有題〈丁未重九後二日,應邀參加鳳山瀛南粥會紀行〉,詩云:「瀛南粥會溢芬芳,喜與群賢聚一堂;儉德同師吳稚老,華筵不及菜根香」。

再聯想到今天圈內,世界各地粥集文會,唯江蘇鹽城粥會、和美國紐約粥會,獨二與瀛南成員相近,皆以詩家詞長為主力,因效前輩粥賢語氣,並和曾今可詩老韻,〈步韻曾今可先生〉,有句:「米自烹調散糗芳,水能溶物入華堂。以之為可今朝樂,粥到瀛南更有香」。(陸註:句中有“可今”兩字,暗指陳“今可”、與曾“今可”二位,騷壇分庭一南一北)

陸翁未是草,先送請宇內諸方家雅正,幸得鹽城粥會董峰會長不棄,易動二字,改以“更有”,取代“味更”,力求完美,從善如流。董郎興起,同時和詩,〈用陸會長、曾今可先生唱和韻〉,句曰:「粥味久聞今可香?軒轅當日播芬芳。登瀛橋上瀛南眺,伯仲何時聚一堂」。(董註:家鄉鹽城西門外,適有建於清同治六年(1867)的“登瀛橋”遺存,橫跨串場河上)

臺灣古稱瀛州,南瀛或瀛南,則指南臺灣;鯤島,又是臺灣的一種雅稱。所謂“鯤”,乃古代的一種魚,外觀很壯大威武。上個世紀80年代,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陸炳文博士,在中華電視台,主持過《鯤島探源》節目,此一文化性帶狀電視節目,每週一集播岀時長30分鐘,首播於華視,片長再剪輯成16分鐘,在同一頻道上輪播,每週固定放送3次,即星期四上午、星期五下午、星期六上午,連前總共4個時段。

當年國防部規定,陸海空三軍60萬將士,在不影響戰備情況下,都必須按時收視“莒光園地”,是為“國軍莒光日電視教學節目”,由於要求戍守金門、馬祖(連江)前線的官兵,也不能有例外,所以外島均架設微波轉播站,因而對岸福建沿海一帶,三不五時一不小心,亦會看到陸炳文教授,無關政治的文化節目。世說「長江後浪推前浪,前浪早就消失沙灘上」;如今陸老師也已成前浪,然則仍久留沙灘不退潮,借用中時電子報記者的話,「這段教課經歷,他最大的收穫,就是朋友五湖四海都有」,海峽兩岸更是所在多有。

陸炳文招認:我的不退潮,並非不退讓;代有才人出,歡迎來接棒。卻如臺灣大學陳國華教授所言:雅粥之浪,一波波地推著、中華文化巨輪前進;陸總會長乘風破此巨浪,長駐沙灘,招揮著後浪,一波又一波,不斷地向前推進。亦即上海李薇教授鼓勵:為引領後浪的前巨浪點贊!更有待前浪繼續導引後浪!中國書道傳習學會理事長陳曉珍也才會說:謝謝陸老師,引領大家往前行,讓中華文化立足兩岸,必能光大弘揚於世界!

《鯤島探源》前後製播10多年之久,最初由林衡道教授一人獨挑大樑,中期才加入陸炳文共同主持,節目易名為《源遠流長》,後來正名《中華文化之美》,又是陸教授單獨承擔重任,名義上擔任顧問,實際上每集主講,且負責製作團隊。然而此一頗受歡迎的電視節目,跟林教授同名著作《鯤島探源》(青年戰士報叢書,1983年出版),雖説名稱完全一個樣,內容却風馬牛不相及,兩人播講旨趣當然未盡相同,但替臺灣尋根探源目的則一。

按說,文化名人林衡道(1915~1997年),臺灣著名歷史學者,望族板橋林家後裔,曾任臺灣省文獻會主任委員,淡江大學、東吳大學、淡水工商專科學校、國立藝術學院教授。於1994年榮獲行政院文化獎,素有“臺灣古蹟仙”、“臺灣史蹟百科活字典”之美譽,足登“牛伯伯”式大皮鞋,手提“白蘭洗衣粉”塑料袋,穿梭在全台各地古跡田野間,成了令人難以忘懷的活招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