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近期活动 > 抗戰死守常德倖存老兵在台者每年祭拜陣亡軍長余程萬

抗戰死守常德倖存老兵在台者每年祭拜陣亡軍長余程萬

更新时间:2017-11-06 来源: 发布:sandy 浏览:


抗戰死守常德倖存老兵在台者每年祭拜陣亡軍長余程萬


[粥會新聞中心11月6日臺北訊]今天11月6日淩晨,花蓮粥友張源吉將軍,在中華粥會粥友群組LINE上,轉傳了一段視頻,名為《老兵的約定!》以修復的紀錄電影畫面,敘述國史上稱之常德會戰,抗日戰爭中一場重要戰役,於民國32(1943)年11月,至翌年1月近百日期間,在神聖國土保衛戰爭中,中國第6戰區國軍部隊,在湖南西北部常德地區,對日寇第11軍進行的防禦戰役,戰況慘烈,死傷慘重,國軍第74軍(虎賁師)軍長余程萬中將,黃埔陸軍官校第1期、廣州國立中山大學畢業,文武雙全,學養兼備,膽識過人,身先士卒,浴血奮戰,卻寡不敵眾,不幸陣亡了,當時死守常德,活下來的弟兄們,包括台灣與大陸倖存老兵,後來約定每年至常德祭拜,見面時多是老淚縱橫,不能言語,掩面相對,相當感人,值得一看(建議備妥面紙)。


今日在臺北中原讀書會每月例會的漁村老地方,召集人之一的全球粥會世界總會總會長、臺灣文化藝術界聯合會理事主席、中華將軍教授書畫院院長、國軍莒光日電視教學節目主持人陸炳文博士,上午則在讀書會秘書長、中華商業海事職業學校副校長韓大元博士連絡下,約集到兩位老兵,國軍抗戰英雄陶士君、與楊浚彥兩位長者舉行鼎談會,中國臺灣網記者劉瑩、張娜,海峽衛視袁仲偉,中天攝像陳偉毅等在場,同時為紀念海峽兩岸交流三十周年進行採訪。


今日這場富有人情味的心靈契合活動,侃侃而談彼此完全不同的家世背景,不盡相同的從軍經過,卻是面對同樣艱苦的抗日戰爭,最後終獲同樣艱辛的勝利果實,後來中國大陸易手,他們同樣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,再同樣受到蔣經國德政開放告老返鄉,老兵得以回到大陸探親,因此感恩代替了血淚交織的心情,平鋪直敘地娓娓道來那段青春歲月記憶,也自己事先重點式做好訪談紀要,滿紙長達近一個世紀之久的塵封故事。

交談內容令人動容,心酸往事為之鼻酸。單從他們提供的幾張黑白老照片中,仍能清晰看到1981年,蔣經國巡視榮家、榮民醫院的留影,深知住在此地的退伍老兵,早年離鄉背井,晚年想回老家,心境頗能理解,後來在1987年,經國先生開放赴內地探親,才了了許多老兵的宿願。

而受訪長者中的陶士君,1918年生於河南,今適高夀100頤慶,曾在湯恩伯將軍部31集團軍總部工作,1944年任石覺將軍部第13軍政工隊長,1946年升上校,任政工主任,目前家住臺北南港區。另一位老戰士楊浚彥,本名楊順卿,1926年出生,現年也已92高齡,1944年在陜西蒲城縣高陽鎮,被徵召當了兵,入伍陸軍第40軍(軍長馬法伍)106師(師長李振清)318團(團長王金宗)3營2連(連長張廣貴)為二等兵,曾參加中原會戰,現居地臺北信義區。

據瞭解,陸博士在陶士君、與楊浚彥之外,又連絡上了知名老兵,台中大雅區的101歲人瑞郭德英,1917年生在安徽宣城,畢業於黃埔軍校江西分校比敘16期,一度服務于汪敬九部,曾負傷,有戰功,現已安排好由其子郭慶璋,7日上午接來臺北甲天下會場,作為〈夢縈絲路•絢麗甘肅〉攝影展,開幕式的特邀嘉賓,便中還要接受記者採訪。郭德英頃透過其子表達,樂意參加此一有意義的活動,將自述軍旅生涯以及回鄉點滴。

陸炳文聽完長者自述,向記者轉述了兩大感想:「其一、在悲歡離合的大時代,老兵度過艱辛日子,贏得抗戰勝利、與短暫和平後,流離失所的大有人在,返鄉回家真的是很難,多少像老兵這樣的遭遇者,離開家人揮灑著眼淚,躲避在多少個午夜夢回,正值人生最精華的時段,不料一場戰爭加動亂,改變了他們的命運,歲月也在黝黑的臉上,留下了深深地刻痕,甚至於留下了戰爭傷疤,回想起他們過往的經歷。


「如今有心酸,有血汗,有驕傲,有慷慨激昂,也有不勝唏噓;難以忘懷的生離死別和傷痛,誰還會長久記得他們、以及他們所付過的一切;每個人因著不同的經歷,會對老兵有不同的看法,但不容否認的是,他們曾經為華夏子民、這塊土地付出了青春,也為國族的安危流過鮮血,且讓我們以尊前敬老的心,來分享他們的心情故事吧。

「其二、在迎向新時代的今天,我們要記取經驗和教訓,遠離戰爭,崇尚和平,矢志追求兩岸的和平統一,合力完成國族的完整一統,不過史實告訴後來者,和平一如勝利,絕不會天上掉下來,莫等待!莫依賴!在採訪現場的老兵都不約而同,先後當眾提起了《莫等待》,一首老舊的愛國歌曲,當年很能振奮人心,鼓舞軍民士氣,由談修譜曲,李士英作詞。

「歌詞有句:『莫等待,莫依賴,勝利絕不會天上掉下來。莫等待,莫依賴,敵人絕不會自己垮臺。靠天吃飯要餓死,靠人打仗要失敗,我們不能再做夢,我們不能再發呆!自己的國家自己救,自己的道路自己開!幹幹幹快快快,大家一起來,快把這力量幹起來!』歌詞真是韻味十足,今日一時興起,自然而然合唱起來,鏗鏘有力,雄壯威武,嘹亮聲驚四座,全場愛國人士精神為之一振」。陸總會長補充指出。

「針對國人報國愛國之途徑,多的是報效國家民族方式,獻身國防戰線、經濟戰場、文化陣線等不同崗位,只要盡忠職守、盡力而為,都會獲得不同程度、不同面向的貢獻。且以我承乏粥文化志業來說,固然暫時權充領頭羊,個人也就是名排頭兵,但你我都是文化陣線上,力倡和諧文化發展的尖兵,共促兩岸同胞心靈契合、社會融合、民族和合的老兵,深切瞭解『同源一鍋粥,同根一家人』的道理,就絕對會堅持光大中華傳統文化,堅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陣營,絕對不會做同圓一個中國夢的逃兵」。

粥友弘農楊氏作詩《點贊陸總會長》,句雲:「粥翁之意不為粥,意在同根一家人。兩岸春風載史冊,逾稀報國百功身」。宛禺閣葛明芳旋即《補闕陸炳文博士》,續鵰:「粥翁之意不為粥,意在同根一家人。報國功深古稀叟,詩情畫意譜秋春」。當事人陸炳文原本“醉翁之意不在酒",當然無法置身事外,另作《有感于“粥翁之意不為粥"》,得句:「粥翁之意不為粥,情系同根家裡人。唯有連心能勝利,老兵慷慨憶艱辛」。

全球粥會副總會長董峰聞訊,力作《也吟“粥翁之意不為粥"》,跟進:「粥翁之意不為粥,大好河山無限情。兩岸振興同一夢,吾儕勇做領頭兵」。總會執行長沈致中在座,配合《亦吟“粥翁之意不為粥"》,接龍:「粥翁之意不為粥,天下蒼生懷抱中;歷劫紅塵何有悔,老兵百戰是英雄」。這幾首詩情,這幾句話意,印證了諺語,言之有理是:『老兵不死,只是凋零;只有英雄,精神不死』。上海粥友李明華回應:“粥翁之意不為粥”,一語劃龍點睛道出了,為兩岸華廈百姓,和諧和平一統大業,作出艱辛努力的初心!全體中華兒女齊努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