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近期活动 > 王士儀初次個展十四周年之際首度公開背後策展的推手

王士儀初次個展十四周年之際首度公開背後策展的推手

更新时间:2022-08-02 来源: 发布:sandy 浏览:
王士儀初次個展十四周年之際首度公開背後策展的推手



「我開始寫書法的論文,關於書法界巨擘吳稚暉、于右任兩位粥會名賢的,是全球粥會陸炳文會長指定,至於頭一次個展〈唳月凌煙:王士儀書法展〉(2008年7月4 ~ 27日,在國立歷史博物館),雖為黃永川館長主辦,在後面的推手,也就是陸會長;如果不是雙方的鼓勵,不會有這次展覽的結果,《王士儀書法展作品集》除了自序之外,推薦文字〈陸序:八方來儀〉,還是陸會長寫的,我要特别謝謝他。
「此展彷彿是我做了一件,讓我母親感到高興的事,因為這次展覽剛好紀念我的父母百歲冥誕;中國文字有幾千年的歷史記載,所以一開始,我將我國的書法,比喻為紙上長城。這些書法千年來,未曾有個明確定義,去說明書法是怎樣的一個東西?我才利用5年的歲月,來跟書法接觸,為書法做定義。
「書法乃一種方法,此指“以我法”,意思用自己的方法,而不是他人的方法,再加上書法家,獨立思考能力的知識,透過書法表現,展現一個書家的氣質,而達到主觀性的自我滿足,使寫字的人樂在其中,並化為事業。換言之,書家的人生,並不是在追求,世間的功名利祿,而是要表達他的性格。
「借用佛教故事舉例:一個有德行的修行者,在他身後會留下舍利子,利用舍利子顏色,我們可以評定這位修行者,有多高的成就,因此我們書法創作者,也應該是如此。例如看到孫中山先生寫的“博愛”、“大道之行,天下為公”,我們就可以藉由文字,看到他偉大崇高的人格,一個書家追尋最高境界,就是達到字如其人地步。
「故我將紙上長城,修改為紙上舍利,意思是藉由文字,就可以看到這個人的品格如何!」陸炳文結識多年之文友,人在台中的王士儀,至今陳展〈唳月凌煙〉,整整過去了14個年頭,日前通過王太太祝婉如,用萊茵LINE傳來一篇,文情並茂的感言如上,陸會長讀後深感榮幸!也利用全球粥會官方網站,再度推介這位多才多藝的老友。
早歲在1973年,為牛津大學博士候選人 並於中國文化大學任教,文化人士王士儀教授,初時研習西洋文學於政治大學;後入文化學院藝術研究所,主修戲劇,旁及書法;時勢造就下,曾留學法國,再轉希臘雅典大學,攻古希臘戲劇。嗣成臺灣當代,卓有成就的書法家,作品以行草為主,稍涉漢隸、金文、北碑,書法造詣迭獲粥賢溥儒、黃君璧等前輩大師的讚賞。
王士儀是江蘇省連雲人、7歲跟隨父母到了臺灣,雖然長年將外語作為溝通的工具,但豐富的人生經歷,使他更深刻地意識到,中國傳統文化獨特的內涵與魅力,並醉心於書法藝術,始把書藝比作“紙上的長城”:「寫字(書法)是中國人的文化特徵,所以我希望重新振興中國書道精神,因為兩岸都是同文同種,我們對(書法)文化都是認同的。
「書道誠屬中國人的人品展現,是文人雅士價值的具體表現,是我們國人的紙上長城,也是我們精神的長城,我們要把它建立起來,恢復士大夫的審美觀。」今日陸炳文總長獨特機緣,重新閱讀特立獨行、“風骨”獨具的王士儀,其人一如其字般「骨法用筆」有度,借古語「得書都在字功外」之美意,透視書法作品所抒發性情,再現神韻,塑造性格,在黑白兩色和變幻線條中,開拓無限揮灑空間,在書法藝術創作中,展現中國人特有文雅氣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