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近期活动 > 粥翁早歲很愛這一味還不知道慈禧口胃否則就不對味

粥翁早歲很愛這一味還不知道慈禧口胃否則就不對味

更新时间:2020-09-30 来源: 发布:sandy 浏览:

粥翁早歲很愛這一味還不知道慈禧口胃否則就不對味


[粥會新聞中心9月30日臺北訊]今天庚子年中秋佳節前夕,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陆炳文博士,獨居老人,百感交集。《醒世恆言·卷十八》中老話説:「人逢喜事精神爽,月到中秋分外明」。另有《生活隨筆篇》老人言道:「每逢佳節倍思親,月到中秋分外明」。


但是,無論如何中秋月明,是中國人共同嚮往,然而真正月亮當圓,抑且最為明亮耀眼,不在農曆八月十五,而是在十六日晚上。民間就有句俗語云:「十五的月亮十六圓」。特別是22點以後,如果天空晴朗,月亮就特別的圓、特別的光明亮麗。


其實,在每一個農曆月中,月亮最圓滿的時刻,往往並不在十五夜,而是在十六日晚上,甚至十四夜月最圓,亦有此一說在今晚,中秋前夕即明又圓,諸君不妨仰天觀察!陸炳文禁閉廣寒宮,可是無緣見月娘了!今夜過後仍請見告,中秋節前明月圓否?


人生第一次,每年第一天,每天第一回,總讓人開心。粥翁昨(29)日正是如此,才會在朋友圈分享下文,《今天吃到第一口中秋月餅特香》,因而引起兩岸,舊雨新知關注,甚多留言呼應,自己感同身受;福建友人欒建利,尤其關心回稱:「南普陀綠豆素餅,在廈門常吃。許久不吃,也挺懷念!」


陸炳文原文謂:連日閉關以來,收到親朋好友送來,關懷更多相關禮品,包括食品類,即中秋月餅,應景也算慰問。但因節日未到,再者,大陸友人惠贈、兩盒普陀素餅,還沒有吃完,所以,均未啟封嚐鮮。


今天,吳曉玲鄉親,拎來一袋禮盒,乃拉菲樂月餅,正巧午茶時間,把僅剰一塊素餅,入祭了五臟廟,晚餐後甜點,可派上用場,中秋前兩夕,對自己有了犒賞,絕佳好風味,第一口特香。


中秋月圓人團圓,賞月吃月餅,絕對是不能少的享受。臺灣名品風味月餅,雍容華貴的多,鹹甜各種口味皆有;但我的經驗是,第一口建議先品嚐,香醇可口的鹹月餅,中間帶鹹蛋黃尤佳。


廈門南普陀素餅,榮獲過《中國名點》金鼎獎,是當地著名特產,有甜、有鹹多種餡料,頗合臺灣人胃口;就像閩南語和臺灣話,廈門口音比漳州、泉州更近台語,地緣關係及多元化之故。


細數我從小,因為吃月餅,多到數以百计,簡直是一部月餅發展史,愈來愈覺得,當代月餅與其他糕餅,早已分不清品牌和節令;依我看,生產過程、原料配置、大小樣式,無不大同而小異。


君不見,這個時候大量促銷,可以叫做中秋節月餅,別的時節,改個包裝上市行銷,不也可用其他品名;因此,今日上午同下午,我一口咬下去,實在分不清,到底是素餅?還是中秋月餅?


倘若今天有人問起,你最愛那一味月餅?陸炳文仍不假思索,會告訴你翻毛月餅!歷來月餅有幾種?又怎麼分類?我不清楚,只知道至少有臺式、廣式、蘇式、京式、潮式,⋯⋯。不過,我最懷念的,竟然是小時候常見,也最常吃的翻毛月餅。

据了解月餅,古來就有之,它最初始於唐朝,興於宋朝。在這些朝代變更中,出現了無數的精品。蘇軾曾言,「小餅如嚼月,中有酥與飴」。從這句話当中,仿佛能親臨古人现場,在月下共同享受,那一段香甜美味、精緻月餅的時光。


在北宋時期,月餅被稱之為「宮餅」,由宮廷傳入民間,後俗稱為「月團」和「小餅」。古時的宮廷月餅,與現代月餅的區別在於,純手工製作和原料天然,當然,還有不添加防腐劑(古代根本沒有防腐劑)。

說到月餅,最知名的軼聞,莫過於老佛爺慈禧太后,鍾愛的絕世宮廷點心,曾經賜名「翻毛月餅」。相傳,慈禧有一次牙口不適,御膳房特意準備了一些小菜和一盤月餅,端到慈禧面前,慈禧一瞧,當下大怒,問總管太監:


「誰傳旨做的這麼硬的點心!酥皮餑餑跟白玉擺件似的,誰能咬得動?」說罷用手一拍桌子,嚇得太監們無所適從,個個以為大劫難逃了。再看桌上那盤月餅,酥皮飛起如雪白的鵝毛,慈禧拿起一塊嘗了一口,可不好了,她愛死了。

因為此物,並不起眼,雖不好看,卻是好吃,不黏不硬,入口就化,不但鮮香軟糯,而且回味悠長。老佛爺轉怒為喜,問這叫什麼月餅,怎麼還能翻出鵝毛來?太監小心翼翼答:「此乃姑蘇細點」。於是慈禧賜名「翻毛月餅」。


而陸炳文早歲,也很愛這一味,還不知道慈禧口胃,否則就不會對味了!後來經過深入考證,再掘出驚人大發現:長期以降,蘇式月餅、酥皮月餅、翻毛月餅,傻傻分不清,其來有自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