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近期活动 > 粥友同走大運岀遊中山青山 齊發大財抱回金山銀山

粥友同走大運岀遊中山青山 齊發大財抱回金山銀山

更新时间:2019-07-09 来源: 发布:sandy 浏览:

粥友同走大運岀遊中山青山 齊發大財抱回金山銀山


[粥會新聞中心7月9日臺北訊]{和諧之旅第201回/澳門廣東中山行},甫快快樂樂圓滿賦歸,平平安安告成的今天、7月9日新北粥友李組瑩,頃在菁英同行中山路群組留言:「謝謝陸會長,帶我們去遊…綠水青山,也讓我們發大財,抱回金山銀山。會長~辛苦了,感恩!也與各位帥哥美女們,相處短短幾天,很開心很快樂」。戴立寧率先言謝:「平安抵達,一切謝謝,唯一遺憾:吃得太好,減重計劃,又得重新起步!」

張正中三言兩句道:「謝謝炳文兄的邀約、和周到的安排,也謝謝同行朋友的照顧,是一次知性兼感性之旅」。曾坤地則表示:「敬愛的陸老師暨各位夥伴均安,非常感謝各位多天的指教及照顧,我因另有會議刻正在高速公路奔馳,未及一一向各位致謝道別,至表歉意。謹祝福闔家平安喜樂,吉祥如意」。同行者王桂明再說:「謝謝陸老師,精彩行程,行程精彩。住新竹的同行夥伴,皆已平安抵達。謹祝陸老師、與同行菁英天天快樂。同行真棒,期待成真,後會有期!」

林瑞典回報稱:「陸主任及各位同行朋友,大家好!最遠的瑞典,已安抵高雄家。謝謝陸總會長精心安排,大家同行真好,期待再相會!」臺北的程原愛指出:「多謝陸總邀約同行,在您細心安排及照顧下,度過愉快的四天,已平平安安回到家了!祝福陸老師及各位同行夥伴,閤府平安,永遠健康快樂!」許秀鳳不忘報平安:「已經平安快樂回到家了。期待再相逢!」吳廷華簡單明白:「渡過愉快的四天,非常感謝大家」。江傑一直接了當:「謝謝陸會長及各位同行夥伴,四天旅遊不僅增廣見聞,更高興認識大家,期待來日再聚」。

周曉天繼起謂:「謝謝炳文老大哥安排,得以參與同行中山路,瞻仰國父的出生地故居,意義重大,更感興奮。這次行程各方面,都安排周到,更款待豐盛;也謝謝同行照顧互動,交了許多好朋友,真是一次富有意義、收獲豐碩、又輕鬆愉快的旅程,令人難忘。當然,很期待炳文老大哥帶領大家下次再聚!」林石根強調:「炳文兄:非常感謝此次的安排」。孫中山文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、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陸炳文博士,綜合回應粥友:同走大運岀遊中山青山,齊發大財抱回金山銀山,皆大歡喜就好!

此次4天中山行,同行中言及中山,多有對於孫中山、中山姓氏的由來?彼此互相交換意見,而得共識以正視聽。按說,國父孫中山先生,幼年時名叫“帝象;稍大一點取名“文”,國父遺囑就自署孫文;一字“德明”,别號“日新”,臺北國父紀念館展廳,便有取德明、日新廳名者。1886年,孫先生改號“逸仙”(日新的粵語諧音),以後在廣州、香港、澳門,學醫、或行醫,及在歐美各國,從事革命活動時,都用逸仙為名行走,從此以孫逸仙之名,傳世甚久。

至於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逸仙,一度因國民革命需要,曾化名“中山樵”,也是不爭的事實。1897年間在日本東京,欲投宿敷寄橋外對鶴館,按規定填寫入住名簿時,用真實姓名恐遭不測,想到此行途經日比谷“中山”侯爵府邸的印象猶在,靈機一動,就隨手寫上“中山”的姓,但還要有一個名字,孫先生信筆書寫“樵”字,並解釋這“中山樵”三個字,是指“中國之山樵”的意思,意味把自己視為山中普通的砍柴人,只圖砍掉韃虜的腦袋,恢復中華的薪火相傳,充分體現孫氏愛國精神、以及其謙沖為懷之美德。然而最早將“孫中山”三字,連在一起作為姓名的,並非孫逸仙本人,卻是20世紀初的章士釗。

某一天章某從友人處,借到日人宮崎寅藏的、新作《三十三年之夢》一書,內容是介紹孫氏革命事蹟,試著把書翻譯成中文,名之為《大革命家孫逸仙》,以“黃中黃”筆名公開發行,序言中稱讚孫文是:「近今談革命者之祖,實行革命之北辰」。又因章士釗一時筆誤,將孫先生的真名“孫文”、與假名“中山樵”,這兩個姓字連綴寫成“孫中山”,竟隨該書出版的大銷特銷,“孫中山”三個字也就隨之傳開,久而久之變成了另個一名字,孫氏也就多出一姓名“孫中山”。後來總結了中山先生,畢生致力於革命40年,為驅逐外族、並振興中華,披荊斬棘過關,揮舞開山大斧,誠名實相符之偉大“中國的山樵”。

在台有“姓博士”稱號的、中國姓氏源流研究學者、陸炳文補充說:有少數人不明究裡,誤以為中山是日本姓氏,實在大錯特錯。日本人在過去,只有貴族才有姓名,平民百姓是沒有的,到了明治維新時候,老百姓剛有名字,算算那才多少年?其實中山姓,乃中國複姓,由來已久,系出中山,為春秋時期北狄鮮虞國之地,故地在今河北正定西北新市城,戰國時期被魏文侯所滅,子孫始以地名中山為姓;嗣後魏文侯,又以其地封魏公子牟,後代按封地得姓受氏,亦有以中山為姓氏者。

近代中國第一位重視植樹的人,實為“中山樵”早歲嘗言:「植果以收利,蓄木以為薪」。孫中山從小就喜愛種樹,在翠亨故居有一棵已滿百歲的、美國檀香山酸豆樹,位於故居圍牆內東南角,這是1883年,年僅18歲的孫文,由夏威夷州首府火奴魯魯,帶回酸豆樹苗親手栽種的,再經過精心培育下終於成材。後在孫先生的倡議下,我國曾於1915年7月30日,首次規定每年清明為植樹節。不過到了1925年3月12日,中山先生逝世之後,政府決定將孫中山逝世日、3月12日定為植樹節,全國各地廣造中山林,以紀念提倡植樹造林之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