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近期活动 > 陶瓷傳奇跡,巧匠鋦能彌,阿同使合強,圓夢誰先覺

陶瓷傳奇跡,巧匠鋦能彌,阿同使合強,圓夢誰先覺

更新时间:2018-06-09 来源: 发布:sandy 浏览:
陶瓷傳奇跡,巧匠鋦能彌,阿同使合強,圓夢誰先覺


[粥會新聞中心6月9日臺北訊]今天6月9號,粥翁陸炳文博士,在上海雲玉粥會會長、雲玉館館長方雲,及李薇教授陪同下,到訪考察有“世界瓷都”之稱的福建泉州德化,受到德化萬旗粥會會長、萬旗藝術中心董事長謝文清的熱烈歡迎;方會長還受到雲玉粥會副會長、陸博士表妹王小璣之委託,帶來祖傳家寶鋦瓷大碗公,慷慨貢獻給和諧粥文化融合發展事業,以表對長年旅台表哥陸炳文先知先覺,從事修瓷共圓中國夢偉業的支持;上海粥友顧泓剛也捎來吉祥如意,祝福一統合強大業大成功。北京粥友寶世華詞長,因而得句五排律詩《修瓷圓夢》,讚頌句曰:「陶瓷傳奇跡,國粹史擔綱。選土精心作,執壺老酒裝。或曾親手碰,甌破歎遺傷。巧匠鋦能彌,阿同使合強。鄉風源儉好,釀美巷名香。圓夢誰先覺,高談慨悌慷」。


第十屆海峽論壇“同名村•心連心•食同味”大型聯誼活動、亦即“阿嬤的味道•兩岸食同味”電視晚會,今天6月8號傍晚在第一位開拓臺灣的先峰、《臺灣通史》為臺灣歷史人物列傳“以思齊為首”,而博得“開台王”稱譽的福建廈門顏思齊故居、海滄區青礁村院前社大夫第古厝隆重舉行。全程節目分兩階段無縫接軌進行,有如金繕鋦瓷加花釘般,毫無瑕疵可以挑剔,前半場聯誼活動開幕式,也就是介紹蒞臨領導來賓及致詞,由福建省臺灣同胞聯誼會黨組書記江榮全主持,陸炳文教授壓軸講話,也是以鋦瓷碗寓意收場,而大受座眾歡迎與喜愛。

後半場為現場電視實況轉播的晚會,同時有臉書直播與新聞同步播出,則由海峽衛視當家女主播鄭志萍、和臺灣閩台同宗同名村文化交流中心主任陸炳文,搭配擔任雙主持人擔綱,另請院前社當地名廚,廚藝出道卻師從臺灣大廚阿榮、海滄十大金牌小吃廚師長葉永根客串演出,他端出才烹調成閩南特色的五香卷、海蠣煎、麵線等小吃輪番登臺,形成有聲有色有味道的論壇名片,同名村中心副主任林瑞典,則不停用平板拍照留影,為本屆盛會活動報導圖文增光添彩。

作為此一會展活動臺灣方唯一主辦單位負責人,又是代表臺灣同胞的領導嘉賓,更以民俗學者三重身分,輕鬆主持節目的陸炳文博士,在開幕式致詞時特別指出:我要代表臺灣閩台同宗同名村文化交流中心、中華共促海峽兩岸社會融合團體聯合辦公室,中華民族融合發展基金會,向合辦第十屆海峽論壇“同名村•心連心”、“阿嬤的味道•兩岸食同味” 聯誼晚會的福建省臺灣同胞聯誼會、福建省海外聯誼會、海滄區政府、海峽衛視等單位的愉快合作,成功辦理表示感謝,對於在場同我一起來的臺灣鄉親、以及來自大陸各省市自治區的同胞,共襄盛舉表示歡迎。

在海峽電視臺副總監楊智臣督導下,經電視晚會在策劃人、節目部導演馮蕾統籌,既美麗又年輕的主持人鄭志萍開場白聲中,開啟了勝利播放的序幕,她簡單地娓娓道來,「尊敬的各位領導來賓,還有現場近300位,來自兩岸同名村代表、以及通過網路報名參與活動的臺灣嘉賓,歡迎大家來,大家下午好!“台閩語同音,兩岸食同味”,伴隨兩岸民眾的民間交流,海峽論壇已經走過了第十個年頭,“同名村•心連心”聯誼活動亮相海峽論壇以來,每一年都有不一樣的主題,聯結著兩岸鄉親同根同源的感情。而我們今年“同名村•心連心”活動的主題,就是“食同味”。

「海峽兩岸同名村之間,祖同宗、食同味、語同音、曲同調、俗同風,點點滴滴無不打上,兩岸一家親的烙印,尤其是同名村飲食文化,是兩岸同源同根、同俗的見證與必然。在開啟這趟味覺的旅程的同時,讓我們掌聲歡迎一位重要嘉賓,讓我們掌聲有請:臺灣文化藝術界聯合會理事主席、閩台同名同宗村文化交流中心主任、全球中華粥會世界總會長、民俗專家陸炳文博士,歡迎您」。

接著在古厝前埕臨時搭建舞臺上,實即陸炳文和鄭志萍同台演出中,口條無不用形同鋦子般,緊扣住今日主題“食同味”,再借著葉永根的烹調,地道閩台美食三味,令人垂涎三尺的三道小吃:五香卷、海蠣炸、炒麵線,現場又人手一份,分享阿嬤的美味,而開動了舌尖上,兩岸不分的同一味。在打開大家味蕾的時候,志蘋才會直謂:「難怪陸老師說,今天特別有味道,因為特別香,在此人香土香菜香,特別令人回味無窮」。

作為當天聯誼活動的重戲之一,“食同味”的表現方式十分奇特,主持人隨機採訪陸老師,點明活動開始前發現,他有很多熟人朋友在現場,就提問同名村活動您參加過幾次?這次回來的感覺如何?陸炳文說出前後已五回,但這次感覺特別好、特別有味道,除了帶領著上百閩台人士,勾畫起共同的童年回憶,一同來嘗嘗地道的古早味,還當場邀請了同行鄉親上臺,有請臺灣布袋港發展促進會秘書長周清水,暢談兩岸一家親、小吃美食的異同、及其同受同胞歡迎的原因。

當鄭志萍介紹到五香卷,提問陸老師口感答以極佳時,要點補充閩台人家多會根據,自己喜好添加不一樣的食材,臺灣還會加芫荽,自己小時候沒嘗過,都是吃百家飯,66歲來了閩南之後,才驚覺到和臺灣的一樣。再當品嘗完第二道阿嫲的味道海蠣炸,這道菜對陸老師而言,勾起童年回憶是靠海吃海,討海人及住在海邊的人都會做,更坦言永遠是別人家的較好吃,在場多數人可認為蚵仔煎比較香。

節目的最後,主持人卻拿炒麵線,加上盛放的鋦瓷碗做文章,看誰懂得陸炳文用心?把碗鋦起來再用的美意。她指出「前者為閩南人的主食,已經有800年歷史了。我記得小時候,家裡的長輩一旦沒有空做菜,就會炒一大鍋麵線,因為它既是主食又有菜,每人一大碗就解決了,很多閩南孩子都是被它喂飽的」。陸老師也呼應:「對於老一輩人來說,這道菜承載著更多的是祝福,因為在很多重要節慶,比如過年過節,祝壽、滿月酒,長輩都會在頭道菜準備炒麵線,代表福壽綿長,象徵親情一線牽,寄託著人們樸素的情感、和家人割捨不得的願望」。

陸炳文這時候,點名台下角落上的18歲臺灣年輕人,畢業于嘉義高工的蔡慶保到臺上,分享這道炒麵線,指出麵線的好吃在那裡?盛面的碗又有什麼特別?蔡同學似乎事先做過功課,所以對答如流。針對鋦瓷碗裝炒麵線,他侃侃而談:「都說在閩南,炒麵線寓意著老一輩的祝福,那今天我有緣享受到,盛著這一碗祝福,器皿也很特別,是陸老師刻意從臺北帶來,寓意碗有點裂紋出現了,古人是不會扔掉的,都會用鋦子修補好,節儉美德再現,碗鋦起來再用,人際關係乃至兩岸關係,如果出現狀況,同樣可以修復,希望完好如初,重現良好關係;在此我要謝謝陸老師,今天的提拔讓我長了見識,也讓我參與一個好的活動與經驗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