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近期活动 > 陸炳文13日頭寮祭告蔣經國 當場抨擊“去蔣去統”之流毒

陸炳文13日頭寮祭告蔣經國 當場抨擊“去蔣去統”之流毒

更新时间:2018-01-14 来源: 发布:sandy 浏览:
陸炳文13日頭寮祭告蔣經國 當場抨擊“去蔣去統”之流毒


[粥會新聞中心1月14日臺北訊]繼12日吳敦義、宋楚瑜,13日馬英九、郝柏村等台灣黨政要員,前後前往桃園頭寮陵寢,祭拜蔣故總統經國先生之後,唯一的文化人士雅集,而由全球粥會名譽總會長、中華將軍教授書畫院名譽院長丁之發上將率領的致祭團體,反對“去蔣去統之流”的一團,大張旗鼓最受矚目;我團召集人、亦即組織者、全粥總會長、將軍院院長陸炳文教授,當場祭告經國先生:熱念冰融暖粥酬,後生告慰砥中流。瘋狂去蔣叼忠骨,掩耳偷雷霹靂休。上句出自粥友寶世華于丁酉三九,見到陸教授預告謁陵的資訊,以及稍早粥會活動相關訊息,昨日有感而發的即興七律,詩題<讀粥翁撰文紀念馬相伯先生及粥會史話並抨擊去蔣去統之流毒即吟>,句云:「熱念冰融暖粥酬,文淵相伯馬昂頭。恩師復旦春暉旺,義犬嚎啕報國求。殉道橫空魂醒世,後生告慰砥中流。瘋狂去蔣叼忠骨,掩耳偷雷霹靂休」。


預告資訊指稱,1月13號這個特殊日子,對粥會粥友來說特別有意思,而且具有雙重及兩層涵意;雙重指的是,今既屬上海粥會成立94年紀念日,又為蔣經國先生逝世30周年紀念日;兩層則強調,歷史意義上的粥會在臺北復行運作60周年,始終不忘粥會名賢的型塑公益,及時代價值上的致祭于兩蔣陵寢,以正告圖謀“去蔣”人士的不公不義。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陸炳文博士,今日向同行粥友細訴心聲,「兩蔣父子對臺灣的貢獻,讓很多人難以忘記,臺灣人都要懂得感恩,年輕人尤其是要戴德」。

記者在一旁發現陸博士,完全可以自豪地誇說,迄今沒有任何一個團體,夠資格載入臺灣史冊,過去從來沒有,未來更不可能。在總統府國史館印行的《中華民國史事紀要》中,民國十三(西元1924)年1月13日條載:「丁福保、吳稚暉等,在上海創立粥會,自此成為文化人士雅集」。因此,現在粥友以參加粥集為榮,未來粥會勢必以粥賢為傲。陸炳文加入臺北粥會20多年後,始在2001年10月31日,當天為蔣中正先生115歲誕辰紀念日,被公推榮任掌鍋人即會長,未幾就尊丁福保為創始人、奉吳稚暉為粥會精神導師,並以他訂的「閒話家常,笑談古今」,作為粥會旨趣來供粥友們去奉行,這八字也正需要用生命去品味,用文人雅士生活細加咀嚼去反思。

《維琪百科全書》上也指出:「1924年,吳稚暉(敬恒)等人,在上海創辦中華粥會。至今中華粥會仍在臺灣運作,秉持著每月集會吃粥,以紀念吳稚暉。1925年,蔣經國向吳稚暉推薦自己,能通過考核而前往蘇聯就讀。吳師于臺北逝世時辰,外傳1953年10月30日深夜,正確認知為31日淩晨,延至12月1日,治喪委員會主任委員于右任等大員,在臺北松山機場送靈,門人蔣經國按照遺囑,將他的遺骨運到金門,再雇用漁船,把它葬于金廈間海底。金門縣金城鎮水頭附近,有一座吳稚暉公園,于海葬當年建成,園內建築稚暉亭(後改為吳公亭),造敬恒書室、鑄銅像、立石碑,皆出於蔣經國經之營之,亭閣中央是蔣中正所題的碑“吳稚暉先生水葬紀念亭” ;公園盡頭則是敬恒先生半身銅像。另于由蔣經國監修太魯閣之交通要道(即橫貫公路),以“稚暉橋”命名之」。

粥翁陸博士就此還補充:蔣經國先生在生前坦言:「老人(吳稚暉)嚴肅而有力的語句,帶給我很大的勇氣和力量」。我們粥友對吳稚老與經國先生,師生二人的崇敬和景仰,並取得必要的勇氣和力量,通常皆以啜粥來表達來獲取,而形諸我在2005年編印的《明天的粥會--粥集在台50周年紀念專輯》裡,<細語前塵:粥會大事述略>單元之1970年12月1日條載:「是日為吳稚暉海葬紀念,臺北粥會第二任會長李石曾,率粥友前往金門主奠,為緬懷吳稚老提倡粥會流風,並於各界人士公祭後,在古崗樓舉行粥集,促成當地成立金門粥會」。

同一專輯同一單元稍早之1958年條又載:「狄膺于臺北西寧南路鐵路招待所,接受粥友建議,戊戌冬至在南海路獻堂館,首次約集臺北粥會」。吳稚暉門生、五四運動健將狄膺,在台倡複粥會,到今歲次戊戌,恰好60個年頭,兩天后的1月15日,臺北粥會第681次雅集,反正恰巧音同 “路發一.一路發”,粥香回味甘無窮,粥史重播路無限,粥文綿延樂無極,粥賢哀思情無盡。

懂得感恩戴德的粥友組成代表團,景仰兩蔣功在臺灣謁陵致祭,成員有丁之發上將,陸炳文,全粥總首席副總會長杜學斌少將、副總會長陳正娟,北粥總幹事馮士彭,全粥總執行長沈致中、副秘書長龍家霽,新北市中華粥會總幹事許秀鳳等,一行9人昨天午前,先到頭寮陵寢,在蔣故總統靈前獻花致祭,再轉赴桃園大溪慈湖陵寢,向先總統 蔣公之靈獻花致敬,全員均表態矢志效忠心跡,為國家終必完整統一目標,同心同德戮力以赴完成之。

蓋棺30年論定功過正其時矣,今日謁陵祭過經國先生之後,陸博士對記者說出驚人之語:1974年壯志豪言「今天不做,明天就會後悔」,而成就了國家十大建設,成功創造了“臺灣經驗”,1986年終結了反攻大陸路線,1987年宣佈瞭解嚴與開放大陸探親等,蔣故總統功在党國毫無疑問,但是人生最後歲月很遺憾,在接班人安排上的失著,確實是有識人不明之嫌,給臺灣帶來災難性的後果,看似無可挽回頹勢已成定局,立下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方針,或許將不敵一國兩制現實,恐怕會很快地搬上臺海舞臺,即中國近代史連續劇登臺演出。

至於自從兩蔣先後辭世移靈,暫時奉厝大溪及頭寮陵寢以來,就派國軍三軍儀隊輪流駐守、站崗的禮兵標兵,據消息靈通人士今向記者透露,近期內將受全面“去蔣化”影響,而再度上演撤軍失守戲碼。換句話說,今天粥友團謁陵致祭時,司禮遞交花圈以及門口崗哨衛士,甚受矚目的禮兵操演動作,快要變成絕響且走入歷史;另見于臺北中正紀念堂的觀光亮點,每逢整點進行的禮兵換崗交班表演,也會同時一併連帶被消失,觀光客特地去參觀的場景,應該只剩下臺北忠烈祠、及國父紀念館兩處,未來的“去蔣”逆流發展可能,及打擊“去統”力量集結可待,仍值得識者觀察與大加關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