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近期活动 > 毛澤東對林則徐詩《出嘉峪關感賦》情有獨鍾

毛澤東對林則徐詩《出嘉峪關感賦》情有獨鍾

更新时间:2017-06-17 来源: 发布:邵隆美 浏览:
毛澤東對林則徐詩《出嘉峪關感賦》情有獨鍾


[粥會新聞中心6月17日臺北訊]昨天6月16日,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、海峽兩岸同走一帶一路協會理事長陸炳文入出甘肅嘉峪關,再入關時於關口右側,目睹毛澤東法書石碑,句出林則徐的《出嘉峪關感賦》詩,此乃清末因禁煙而被貶,赴伊犁的將領林則徐,於1842年10月11日,途經嘉峪關時,面對巍巍雄關和大漠風光,所寫下著名的詩篇,有句:「嚴關百尺界天西,萬裡征人駐馬蹄。飛閣遙連秦樹直,繚垣斜壓隴雲低。天山巉削摩肩立,瀚海蒼茫入望迷。誰道崤函千古險?回看隻見一丸泥」。陸總會長體察主席對《出嘉峪關感賦》也情有獨鍾,可見林詩確實不同凡響,可惜的是毛體字寫的這兩節,有些小小錯誤,有如第一節中,把“殽函”誤寫成“函關”,但是終究瑕不掩瑜,無損於立碑存詩的價值。

16日,鏡觀兩岸“一帶一路”看甘肅:臺灣攝影大咖新媒體創作團,甘肅采風活動一行人,來到萬里長城的西端終點、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嘉峪關,陸炳文卻反其道而行,單獨一人先出關騎駱駝,再步行入關城瞻仰憑弔,巡禮中體悟出一個道理,自有此關645年以來,人與單峰駝同行古道,促成了東西文化的交流,功勞全歸之於國人,駱駝從未與人邀功,陸總會長不免感歎喟:甘肅黃金段嘉峪關雄,帶路中繼站飛駝心寬。

陸總會長自稱:個人從小學、初中、高中到大學,讀過四遍的中國史地,但對嘉峪關的歷史沿革,乃至時代使命之瞭解,都不如今日下午,僅僅花兩個小時,自己身歷其境之後,來得如此深刻與透徹。

據瞭解,一帶一路戰略的淺出發微,使得甘肅獨特的地理區位越發突顯,古絲綢之路貫穿甘肅境內1600多公里,沿線分佈著蘭州到酒泉等8個商賈重地,尤以陸上絲路甘肅黃金段,指的是武威、張掖、嘉峪關、敦煌的河西四郡之間。而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,又使甘肅站上了發展的新起點,成為國家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,和次區域合作的前進基地,展現出一片美好的光明前景。

另悉,嘉峪關始建於西元1372年(明洪武五年),乃明長城西端主宰,城關南枕終年積雪的祁連山,北鎖紫如鑄銅的馬鬃山,南北之間有兩翼伸展的長城,切斷東西走向的河西走廊,關內外又有眾多的城堡、烽燧傳遞資訊,形成了易守難攻的軍事防禦體系,地勢險要,固若金湯,號稱「天下雄關」,它與東隔萬里的「天下第一關」山海關,遙相對峙。然而,嘉峪關尤得天獨厚,因漢武帝曾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,從而開闢了著名的“絲綢之路”,由河西走廊經中亞、西亞,轉往歐洲大陸,無意中促成了早期東西的文化交流,無形中更成為一帶一路新的定城磚。

陪同臺灣采風團前來參觀的,嘉峪關市台辦主任龔玉德介紹:上個世紀30年代,蔣介石偕夫人蔣宋美齡,一度搭乘飛機,降落10公里外機場,順道來此訪視調研,因見當時關城年久失修,坍塌情況相當嚴重,當即責成當地玉門油礦負責,交代孫姓礦長主持修復工程,同時把城西散居的幾十戶人家搬走,遷到附近的排房梁集中安置,初步完成了現有的建築格局及規模。最近一次的修繕整建工作,則開始在1993年間,大興土木,加固城垣,古雄關才得以重新屹立在戈璧灘上,歷史沿革源遠流長、文化內涵十分豐富的嘉峪關,也才能歷久彌新地展現國人眼前。